
《行走阅读稠笑语》(订购)
杨士军 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2年12月出版
《曾国藩嘉言钞》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细细酌之,其意有二:一、概无舒适区域,大家都不容易,诗和远方应在天外;二、时间非用于挥霍,而是用来工作与学习的。我认为,这至少对于人生的前半段而言是正确的。
时间飞逝,到2022年6月底,我已工作30年。回顾此30年,我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不断进步的实践者、见证者和享有者。岁月峥嵘,成长路上收获满满。我获得过教师中的最高荣誉——特级教师称号,也携团队摘得过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获得的三项国家级集体荣誉奖项中,也有两项与我的踏实作为有关。我曾先后担任过公办、民办学校的校长、总校长、理事长等职务,也是成果颇丰,获得了良好的办学口碑。所以,回首往事,不仅心中无愧,还可谓幸福满满。
人生,不必后悔以前是为谁做出牺牲,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理性选择的因果,而之所以做这些选择,多半是因为爱与责任。的确,每天都是新开始,在生命新启航处,总是一幅幅极美的景致。而当我们乐观直面时,思想的火花,创新的冲动,生动的细节,自然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自去年开始,我又对人生开始了新挑战,组织成立了教育科技中心。创业路途通常很艰辛,甚至可能充满荆棘,但是不畏挑战和勇于创新的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在我看来,50岁过后,也许是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前途漫漫,却值得憧憬,这也是个人乐观主义在作祟吧。友人问我:你如何这么自信、果敢?我笑答:人有差异,但人总可以乐观点吧!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认为:一个人要保持勇气,第一件,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而读书、行路、历事和见人,无疑是人生积累大智慧的重中之重。仔细想想这个问题,也许需要从人生的成长积累来看:一般人认为,阅读与行路乃成长之重要支持,是的,我自大学时期就在勤奋学习中不断阅读,提升了自我原本缺乏阅读的不足,并且自以为通过“历事和见人”,使得自己的阅历不断提高,有时候甚至觉得这些成就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为人处世方式,心理也算平衡。表达是人成长和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口头表达应该尚可,但是若要进一步提升自我,书面表达更是必须。我在地理教学、基础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述和理念分享得到社会同行认可的同时,更结合阅读和行走、见人、历事等,努力养成不同常人的表达方式。一路积累成长的结果是,出版了50多本书籍,其中有诗集、散文集、阅读笔记、演讲实录等,导致有时外出作报告,人家介绍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我说我是地理教师,语文只是本人的“副业”,因为关注社会方方面面,有所积累,写出的文章还比较接地气,所以,文章一旦发表,有不少读者喜欢或者关注。就拿《遇见教育遇见美》这本书为例,面世一个月,云大出版社的蔡红华副社长就来电道喜,说新书一月售罄,我在云大出版社出版的5本书都在不经意间成为“畅销书”,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现代交通和通信网络的跨越式突破,一些人不是距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近,而恰恰是越来越远了!他们非但读书少,甚至也很少走路,要么热衷于砸钱出行、游山玩水,要么就窝在家里游戏聊天、翻弄手机,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碎片化的无聊事上。其实吧,人在闲暇时不妨多读点书,借以培养自己的志趣;在身体和经济允许时还可以迈开腿,个人或者约上三五知己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寻找难得的诗和远方。一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心里也就自然会充满阳光,有限的大脑空间就不可能再去容纳那些乌七八糟的负面情绪了。所以,如果有空,我们就要脚踏实地去“行万里路”;如果有闲,大家也不妨静下心来“读万卷书”!联系到教育方面更应如此。我们要通过读书,畅游于人类智慧的海洋中,从心灵深处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升华人生的境界;我们要通过行路,身体力行,把自己融入世界,融入社会实践,锻造和培养自立于天地之间的各种能力。
“Never say cold,never say old,never say tired,never say slow.”(“不言冷,不言老,不言累,不言慢。”)这是前些天电视上介绍过的一位上海老克勒91岁时的状态。“带着怎样的灵魂离开人世,这才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所谓人生目的,并非荣华富贵,抑或出人头地等所谓的成功,而是塑造至美之灵魂。由此,我们被赋予生命,正是为了在人生——这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磨砺灵魂。梁启超这样看教育:“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残趣味。”他认为,追求“最好的教育”的起点,当在对孩子个性与兴趣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和及时的引导,使得孩子可以“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所以,时常关注孩子是否“所学渐有味”,帮助孩子寻找和发现生活与学习中的乐趣,在适当时机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应是家庭教育的重点。爱因斯坦也旗帜鲜明地反对仅仅把学校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他主张“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当为活人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将出版的这本书,也是一次在与朋友们喝酒聊天时说的,“明年的此时要出版一本阅读行走方面的书籍”,夫人对此表示怀疑:你有时间吗?写来干啥呢?我笑笑,其实,办公之余,看书、聊天、写作,加上疫情前两年的行走体验随笔,出一本书几无问题。这次写的大教育随笔拟名《行走阅读稠笑语》,总之,是想传递给朋友一个信息:自我成长或者让孩子们成长,有个比较好的心态,有比较好的习惯,比如阅读与行走,这样的人生,一定不会比别人差的。读书和行路,都算得上是高雅的生活方式,也都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旅行。读书和行走,关键在于追求愉快,但凡愉快之事,自己就会被自然“唤醒”,从内心主动去做,还会努力分享给周围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何乐而不为呢?都说读书是学习、是思考、是提高、是“请进来”、是“文明其精神”;行路,则是开眼界、是锻炼、是实践、是“走出去”、是“野蛮其体魄”。一个是培养其精神,一个是强壮其身体,二者侧重点不同、方式不同,但目的却完全一致,都是在增强人的自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铸魂强基。悦读,促使在内心平静中素养和修养的主动提升;而乐行,则成就个人与自然社会的融合发展,校正在阅读积累中自我的某些不足甚至是偏见,使得自我的言行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当然,进一步说,“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更重要,只是人生苦短,若作行走,需要提前做足功课,方不枉费时费力,甚至于存在一定风险的一趟出门或者远行。李时珍、徐霞客、林散之、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和取得重大发现的。所以,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有时候作报告或者交流比较接地气,大概与乐行各地,尤其是国内七八百个地方的考察心得有关吧。当然,接下来,我还要多行点,把我本人厉行倡导的“厚实而宽广的教育”推荐到更多地方,为教育之美好出一份力。美国著名作家布兰德认为:“我们每个人能够作出的贡献只有一个——能够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如此,也算是我在悦读乐行之余,对于社会所做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吧!诸文分别作于不同时期,为保存原貌,付梓时未对相关说法和数据进行更新,特此说明。
在此,改编一句话作为结尾:读书、行路,成就略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2022年夏至修改于上海复旦科技园
来源:云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