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乡村振兴主题图书《超越空心化》 - 乡村振兴主题图书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乡村振兴主题图书专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乡村振兴主题图书《超越空心化》
2023-03-02 08:57:2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超越空心化》(订购

吴重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空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

  本书基于对“隙地”“狭地”“边地”的调查,对乡村呈现的反空心化动向做出深刻分析。

  阐明如何给小农赋能,提出一条依靠乡村内生力量,与城镇化并行的乡村发展之路,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既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新迹象的揭示,也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未来的期待;是一部接脉于历史、生活与实践的大家之作,值得一观。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空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本书名为《超越空心化》,既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新迹象的揭示,也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未来的期待。本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研究小农户为何被“去能”以及如何“赋能”,关注内发型发展及县域城乡流动;二是聚焦“同乡同业”现象,剖析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网络如何互嵌以及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三是阐述乡村空心化、阶层分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本土化策略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机。作者通过对“隙地”“狭地”“边地”的调查,在具体的区域中寻找中国农村,探寻基于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与城镇化并行的乡村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乡村研究》、Rural China编辑委员会委员。著有《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华南古村落: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乡土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孙村的路: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法律出版社,2014)、The Path to Sun Village(Brill,2017)等。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充满新鲜思路和概括的书,无论是对学界一般的经典设定的质疑、2012年之前主要政策的反思、农村新呈现的实际的概括,还是以往被提出的各种可能发展出路的评述。其中最具冲击力的也许是在导论中所提出的分析:在中心地带之外的“隙地”(如革命时期多省边际间的革命根据地地带)、边远地区的“边地”、沿海缺地的“狭地”农村,我们才会看到与农村巨大的“空心化”趋势相反的动向。作者从小农户“去能”和 “赋能”的框架来看待空心化问题,也比较独特。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荣休)“超级教授”

  本书基于吴重庆教授对于超越乡村空心化,建立小农主体价值的社会经济方案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其洞见极具启发意义。书中的机制性研究令人信服地说明,小农的“赋能”与组织起来的合作如何能协同激活乡村自主性发展空间,建构出在地化、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形态,为以小农为主体的乡村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条可能道路。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强调小农的主体性不仅是“赋能”的前提,也是其基本权利。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求解“超越空心化”是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无法回避的沉重课题。该书清新的思想、真挚的情怀、深刻的见解、建设性的主张,彰显出与“土教条”和“洋教条”不同的学术姿态。这不仅源自作者深厚的学养,更源自作者倾心于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眼睛察觉乡情,用耳朵倾听乡音的学术方式。学术唯有接脉于历史、生活与千百万人同心所向的实践,才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并不断回馈于历史、生活与实践的滋养!

——徐俊忠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

  乡村之嬗变,既激荡壮阔,又往复细腻,岂一模型可蔽之?本书丰富的田野调查、历史考据如高倍放大镜,捕捉到“隙地”“狭地”“边地”等的萌动与蛛丝马迹,再细推物理辨析之,满满的乡土地气、中国元气。作者文笔精湛温婉,读后意犹未尽。

——胡靖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教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内容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联合百家图书大学出版社推出“乡村振兴主题图书专栏” (2021.11.05 12:03:53)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