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斯文:课文都是好文章》(订购)
张春晓 著
燕山大学出版社
张春晓是衡水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文字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张春晓坚持写作,将多年的行走与感悟呈现在字里行间。他用他的文字生动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必会照亮远方。
《有感于斯文:课文都是好文章》一书是张春晓从一位语文老师的视角看待经典文本,深度挖掘文字之美,用心剖析构思之妙。
现摘出《有感于斯文:课文都是好文章》一书中的《将爱传递——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与读者诸君分享。
将爱传递
——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这是七年级上册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第一段。如果我问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是哪一天,也许你会脱口而出,也许你会思忖良久。但像海伦·凯勒这样把自己的老师来到自己家的那天定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估计并不常见。一个人,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一生,使黑暗、无知、乖戾变为光明、智慧、平和。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上帝或佛祖了吧?
“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样去利用你的眼睛。”这是海伦·凯勒女士的一句名言。那么就让我们利用好我们的眼睛,好好品读一下这篇《再塑生命的人》吧。
这篇课文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一个是海伦自己。
安妮·莎莉文女士是一位极其有爱心,极其有耐心,又极其有智慧的家庭教师,或者说教育家。没有非凡的爱心就不会有非凡的耐心,而没有非凡的爱心与耐心,也就无法催发出非凡的育人智慧。爱心、耐心和智慧这三种特质几乎是每一个取得非凡育人成就的老师所共有的。 海伦的父亲本来对女儿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但海伦的母亲坚持要海伦的父亲给波士顿的一家盲人学校写信求助。校方为海伦派来一位家庭教师,这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爱的接力棒由海伦的母亲手里传到了安妮·莎莉文手里。两位有爱的女人,联手成就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海伦的母亲是对的,因为她等来了安妮·莎莉文这样负责的老师。你看安妮给海伦带来的感觉“以为是母亲”,紧接着,安妮握住海伦的手,然后紧紧地将这个可怜的孩子抱在怀里。握手是了解的开始,而拥抱则直接消弭了彼此的距离,何况还是紧紧地拥抱呢。海伦隐约感觉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能给一个处于愤怒、苦恼、疲惫不堪状态的孩子带来这般感受,可见安妮那母性的光辉。这母性的光辉,就是爱呀。
文中那句“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写的不正是安妮对海伦那如阳光如花朵般温暖芳香的母爱么?
可以说在安妮·莎莉文与海伦的第一次见面中,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可是当海伦的父亲得知安妮·莎莉文刚从盲校毕业,也几乎是个盲人时,内心是无法接受的。海伦的母亲则不然,她对这位老师充满期待。我不知道海伦母亲为何会对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如此信任。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悲壮心情,还是一见安妮紧紧拥抱自己可怜的女儿就萌生好感呢?不管怎样,安妮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之路。这条路关乎海伦的未来,也关乎安妮的尊严。
第二天,安妮开始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她送给海伦布娃娃,教她拼写单词。她不因海伦分不清“杯”与“水”而焦躁,更不因海伦摔坏了布娃娃而恼怒。她不是一味堵塞,而是注重疏导。面对盲聋哑孩子的这份耐心,世间少有。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小女孩儿一般都会喜欢布娃娃,甚至有的小姑娘不抱着布娃娃就睡不着觉。但海伦却将布娃娃摔碎泄愤。强烈的对比,勾勒出一个丝豪不知温柔与同情的人,而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一个野蛮人。面对这样一个盲聋哑又野蛮的小女孩儿,安妮的压力可想而知。
可是感到压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一个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世界对她而言基本上等于零。让这样一个孩子重拾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能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到这个世界,也就相当于重见光明。给了她光明,也就相当于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自己也说:“朋友,你可曾在茫芒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安妮当仁不让地充当了海伦的指南针和探测仪。她要让海伦这艘航船穿云破雾,拥抱朝阳!
安妮曾因与海伦抢夺玩偶而被海伦打耳光,曾因她执意教海伦文明礼仪而被想对海伦放松要求的海伦的家人误解。安妮只是想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良知,却数度孤立无援。她也曾失望难过,也曾抽泣流泪,但她始终未曾放弃。是的,始终未曾放弃。
我搜到了与安妮·莎莉文女士密切相关的两封信,当然,也与海伦·凯勒的一生密切相关。
“亲爱的安妮,别来无恙?寄上凯勒先生的来信,请你仔细看一看。凯勒先生为他又聋又盲的小女儿海伦寻求一位女家庭教师。你有兴趣应征吗?请来信告诉我。请代问霍布金太太好!祝快乐!你的朋友:安那诺斯。”
说实话,20岁的安妮·莎莉文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为了糊口,她别无选择。第二天她写了回信。
“亲爱的安那诺斯先生,谢谢校长的培育和关怀。经过慎重考虑后,我诚心接受您所提供的职位……”
我们可以想象么?一个原本并不喜欢这项工作的人,竟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敬业就是敬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每次读安妮的回信,我都赞叹不已。
这是怎样一个高贵而执着的灵魂啊!
随着“水”这个单词的学习,海伦终于懂得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一刻,她宛如获得新生!她试图将布娃娃拼凑起来,虽然没有成功,但平生第一次想去悔恨,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心疼。
只有有智慧有良知的人才懂得去悔恨,去心疼。
海伦说:“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警如‘父亲’ (father)、‘ 母亲’(mother)、‘妹妹’ (sister)、‘老师’ (teacher) 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也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海伦的世界变得花团锦簇,安妮的世界也变得芬芳四溢。海伦是安妮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的学生。安妮老师来到这个世上,好像就是为了完成拯救学生海伦这一件事。
一个几乎是盲人的人用自己的一生拯救了另一个全盲的人。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一生情。除了肃然起敬,除了敬若神明,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泰戈尔说:“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拥有生命,”安妮·莎莉文不就是这样一个献出生命而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完美彰显的人么?
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上文。安妮·莎莉文年幼时因精神病在教济院生活。救济院多数人对她并不友好,他们甚至把安妮关到了这座建筑的最底层一一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那里有数间囚笼似的小牢房,安妮就被关在其中的一间里。她又抓又咬又叫,还拿食物砸人。有一位年老的清洁女工对安妮十分同情,她烤了一些巧克力果仁小蛋糕,放在安妮的笼子前。由于害怕安妮拿蛋糕砸人, 她快步走开了。可安妮并没有砸人,反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从此,安妮和那位女工成了好朋友。
海伦·凯勒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她的励志故事和慈爱情怀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她的成功离不开为她付出毕生心血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而安妮·莎莉文能恢复健康则离不开那位年老的清洁女工。那位清洁女工怎会想到自己的爱心可以产生这一连串的神奇反应呢?
爱,是可以传递的啊。
《围炉夜话》中说:“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海伦·凯勒无疑是伟大的,她那如活菩萨一般的老师安妮·莎莉文也是伟大的,那位再普通不过的清洁女工同样伟大。因为一一那种在他人处于困境中献出的无所畏惧又无所祈求的爱是伟大的。
当海伦终于用她的方式唤出“老师”这个称呼时,安妮会不会泪流满面呢?
哭出来吧安妮,哪怕你哭花了脸,你也是这世间最美的老师!
2018年4月9日
作者简介
张春晓,高级教师,任教于河北衡水中学,从教16年来,曾获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河北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衡水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出版有个人文学鉴赏专著《踏月空山》和主编的《衡中家长育人故事》。另有多篇德育类文章散见于《德育报》《中学生报》《考试与招生》等报纸、期刊。曾在全国班主任年会和全国德育年会上作班级管理报告和年级管理报告。曾到河北唐山、河南夏邑、内蒙古鄂尔多斯讲学。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