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听焦力群教授讲述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成书故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听焦力群教授讲述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成书故事
2023-04-20 10:10:35  来源: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订购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日前,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带领团队倾力打造的新著《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和血管超声科专家华扬教授担任主审,并邀请了多位在脑血运重建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参与编写。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直观精美的绘图和典型丰富的病例,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这一经典治疗方式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景展示,诠释了作者对此类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思路。在即将于2023年4月22日召开的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会场上,本书将举行隆重的主编签售仪式。

  值此新书首发之际,主编焦力群教授专文回顾了本书的成书经过,记录了编写团队辛勤付出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主编本人从医多年的心路历程。让我们随着焦力群教授生动细腻、饱蘸真诚的笔触,一起走入本书的成书故事,全面领略这部新著的风采吧!

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自荐

文|焦力群

 

  就在近日,我们团队倾力打造的《图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终于出版面世了。很汗颜,这是我们团队真正自己编纂的第一本书;但也很高兴,因为这是完全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逐字逐句、逐图逐例写下来的。在此,如“王婆卖瓜”般向同道们推荐一下这本书。

  1

  关于编写目的

  记得还是在2001年,当我考博来到北京的时候,很少有机会见到英文原版书的我,发现凌锋主任的书柜里有很多原版的专业书籍,其中就有一本Loftus教授编写的Carotid Endarterectomy: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出于对这个手术的兴趣,我借阅了这本书,并用当时最早期的一台富士数码相机逐页拍照下来,恰好还有他的一盘手术录像带,对照去看,才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随着自己开始独立手术,心中的困惑却越来越多,Loftus教授的操作似乎不是纯粹的显微手术风格,在对细节的处理上是不是可以更精致一些?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充满了外科医生的自信,所以对介入治疗不以为然,如果客观去看会不会对手术的态度有一些改变?……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曾经让我很纠结,是不是自己的理解错了?但凌导的话让我又感到释然,“年轻人就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科学才能进步”,如果能在老师们的基础之上,做得更好,或者考虑得更全面,而不是完全照搬前人之说,岂不是对老师们的最大尊重?

  2012年,我们倾力打造新的脑血运重建团队,要求每一位医生要兼顾手术和介入,同时,每年招收一二十位来自各地的学习CEA手术的外科医生,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有一本教科书,我推荐了Loftus教授的这本书,以及王涛教授的中文翻译版,但心中仍有不甘,因为总觉得有一些新的内容,或者自己的想法想传输给大家,这才有了动手写一本书的念头。

  十几年过去了,一本小书确实经历了太久太久,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个人的纠结心态,几乎是每半年就要把写过的内容大幅修改一番,或是这段文字写得不对,或是那个临床证据有更新,又或是当初对某个病例的理解是错误的……我始终没办法让自己满意,结果是出版社等得越来越焦急。直到后来,终于想明白,我们就是写一本当下时代自己的体会,又不是什么科学巨著,学术交流是目的,只当是抛砖引玉就好了。终于,在马妍和杨斌医生的催促下,我强迫自己不再看稿,这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这本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导相关领域的医生在脑血运重建的道路上,走得更对路、更精致。无论是病例的选择、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还是围手术期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都与传统外科的目的不同,预防性治疗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只是降低未来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所以要更慎重的选择、更精细的管理和更精致的操作。

  2

  关于编写团队

  在我们的编写团队中,既有开创一代的老师,如凌导和华扬主任;也有当打之年的一线医生,包括我在内;还有学习中的年轻一代,有的是年轻大夫,有的是学生,但无论是谁,都是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做出实际工作贡献的。比如尚峰医生,有一次我找到一篇德文文献,但只能根据英文摘要判断出这篇文章很好,对其内容却完全没办法猜测,所以邀请有多年德国留学经历的尚峰来帮助我。还有三个特殊的“小朋友”,需要专门说明一下:贾赫尘,我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就职于上海九院,从小练就一手好丹青;张白茹,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是我们介入放射科的技术员,非常喜欢绘画,专门学习了素描和医学绘图;焦晓天,我最亲爱的女儿😂,出于自己的爱好,就读并毕业于医学可视化方向,医学绘图就是她的专业。这三位“小朋友”为这本书增添了很大的光彩,提升了档次,在此特别致谢。

  编写者中还有一些其他医院的医生们,包括徐保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曹镇洋(吉林省电力医院)、王飞(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金星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等,他们都曾经是在我们这里进修学习的医生,都为这本书的病例收集、分析做了很好的工作。尤其是徐保锋教授,负责了最初一版的很多文字工作(虽然在我苛刻的审阅中被大部分修改),在此一并致谢。

  3

  关于内容

  这本书总共分为六个章节,从颈动脉狭窄的基本概况、临床检查、手术步骤、介入治疗,到椎动脉狭窄的手术和复合手术,基本概括了颅外段脑血管血运重建手术相关的内容。作为一本篇幅不大的小书,对疾病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讲了些许外科所需的内容;对于影像检查,也是从外科医生的视角,以实用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重点还是集中于手术细节和不同的流派或观点,高兴的是,这里面所有的流派和手术风格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经历过的,而非只是引用他人之言。本书在介入治疗方面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述,只是简单讲了讲发展历程、技术和治疗选择,目的是让做手术的医生了解这个有前景的替代治疗方法。最后的椎动脉血运重建和复合手术,则是近十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深度耕耘。2013年8月,我们发表了国际上最早的颈动脉闭塞复合手术再通的报道;2017年11月,我们发表了国际上最早的椎动脉闭塞复合手术再通的报道。这些创新技术可以解决之前难以治疗的问题,为医生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应该也是第一次见诸正式的书籍之中,希望能对这些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一点作用。

  整本书虽然只有28万字,但包含了85个鲜活的病例及104组病例图,并自己绘制了74组示意图,总结了39个数据图表,引用了176篇文献及23个历史性文献的图表。

 

  同时,针对我们自己的理解,还专门做了一个类似“脚注”的内容——Tips,就像是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做一个注解,记录下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甚至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感觉有义务记录下来,作为对同道们的一个善意提示,也作为大家一个拍砖的着力点吧。

  4

  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与脑血运重建

  脑血运重建这个词汇来自于英文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虽然较多应用于搭桥手术,但其实是整个大领域的工作总称,包括颅外段和颅内段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手术治疗、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还包括目前火爆的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虽然可以完成全部工作的单一团队并不多,但这些工作中的确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医生们应该具备神经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外科医生和介入医生的手术技能、ICU医生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千万不要局限于自身的学科范畴,更不要陷于哪个学科该做这个工作的争论中,就像是CEA手术,在欧美多为血管外科医生操作,在日本几乎全部是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而在我国则几乎是两者各占一半,关键在于我自己作为一名做CEA的医生,是不是真的能达到“会做手术的内科医生”这个要求。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因为脑血运重建涉及多个学科,所以总是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进展,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诊治效果和安全性,比如新一代支架降低了围术期的卒中发生率,是不是就可以放弃高危的CEA手术?再比如通过急性卒中的救治,我们知道了更多微循环的变化,会不会对所谓的“过度灌注”多一些正确的认识?这些新的知识绝对不是来自于传统教科书,甚至不是你自己本专业的期刊,异质性学习将是学科融合的关键。

  另外,就是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对于自信的外科医生而言,自负是危险的。记得在2015年,我曾经看过一个年轻女孩子突发颈内动脉闭塞,当时的我简单认为是不恰当运动导致的夹层,既然已经没有症状就去二级预防吧,但前几天,时隔8年,她又来到我的门诊,因为对侧颈内动脉闭塞而再次发生卒中,8年后的我才开始关注双侧过长的茎突,内心是非常抱歉和后悔的。我们从医的一生,一定会因为自己能力和理解的局限性而犯下一些错误,这是没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做一名永久的研究生,保持谦卑的态度去学习,保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迥异于自己理解或利益的内容,就像我对学生们的要求,读书要占据每个医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才能保持进步。

  很喜欢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那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向大家推荐我们的这本小书,就作为宣武团队“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一个小记录吧。

  签售预告

  2023年4月22日(周六)中午11点30分,在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会场进行主编现场签售,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届时会有神秘大咖莅临,敬请关注。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