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用信仰叙述老区人民的血与火的历史——读肖栈光长篇小说《十万工农下吉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用信仰叙述老区人民的血与火的历史——读肖栈光长篇小说《十万工农下吉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夏斌
2023-04-23 08:52:58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十万工农下吉安》(订购

肖栈光 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十万工农下吉安》是广东作家肖栈光花了十年时间准备,历尽艰辛才创作完成的一部新作,这部新作是中国文学界第一部反映十万工农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攻打吉安城的文学长篇。怀着虔诚的心情,认真地读了一遍肖栈光的这部新作,给人许多感悟。

  一、寻觅历史与吉安老区的故事之地

  肖栈光的长篇小说《十万工农下吉安》涉及历史比较久远,在作品开始时,各种矛盾都汇聚到罗芳初的身上。他肩负的重任以开设医疗诊所为掩护,利用给人看病的机会搜集敌人的情报。罗芳初在吉安城里与敌人交锋几番遇险,在作品直接反映的是曾道懿叛变,党的地下组织差点被敌人全部破坏。罗芳初与起义靖卫团长罗炳辉的关系,此时表现得较为复杂,在决定起义的问题上,赣西特委敌工科科长萧文昌迟缓到达,使情况变得有点紧张。对于罗炳辉所期待的“起义联络人”拍板时刻,罗芳初及时救场,是明显的有点盼星星盼月亮的效果。当他洞悉罗芳初就是起义联络人时,他的心情明显沉稳多了,对起义是充满信心。罗芳初与赣西特委书记秘书萧淑青的关系则有点微妙,同在敌人的心脏里工作,除了相互不动声色地支持,就是互相暗暗地关注,当萧淑青得知曾道懿叛变情况危急,她急忙找到罗芳初与他一起转移,出了吉安城在分岔路口,两人各怀心腹事,依依不舍地分离。

  这三条矛盾线,同志间面对的环境起点并不一致,冲突的表现场面以及在危急关头和生死一线的关切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物矛盾的趋向和故事情节的分歧。从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实际以及故事的立意来看,作品并不着意在表现罗芳初与萧淑青、罗炳辉、曾道懿的矛盾关系上。写曾道懿叛变一事,引出罗芳初撤离吉安城,罗炳辉毅然率领靖卫团起义,目的还在于写十万工农武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赣西南特委书记曾山的艰苦工作下,在朱毛领导的红一军团的有生力量坚定支持下,独树一帜地打开了攻打吉安城的政治局面。

  这样的顺着革命正确道路的发展而起讫,历史战斗场面铺得很开,上层下层,部队地方,敌军我军,各派政治力量都登上了作品所构筑的斗争舞台,并因此使作品具有广大的阅读趣味和历史深度。这种着墨浓郁、若即若离、捅破窗户纸的叙事手法,在中国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尤其在历来获得好评的红色经典作品中,这种宏观精彩的故事和纵横矛盾的渲染并进,多数的作家都是表现不来的。又由于多数作家很难有第一手的素材,人生际遇茫茫,可以这样说,似这般通过多条矛盾线来铺垫斗争的严峻形势,来衬托十万工农攻打吉安城的关系的认知和聚合力,是较为少见的,又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表现上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十万工农下吉安》有一个引人阅读的悬念的开头和一个出人意料的爱情的结尾。作品从一个赣江晨曦来临的苍莽描写,看到赣江咆哮奔腾的拍岸涛声,客观的自然景致描写,是作者赋予作品主人公对伟大的党领导下的伟大的革命挚爱心灵的映照。作品从一个主观动作角度,即通过作品主人公——被赣西特委领导点将接受秘密任务,独自回到从小长大的被敌人占领的家园,开始严谨地按组织要求工作的一个纯朴正直的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体现了罗芳初的服从组织、服从领导、不打折扣、不讲条件的良好风尚。这一意外的艰巨的任务展开,是突出罗芳初深深地爱恋着吉安古城、忠诚于党、如磐石般性格,描写的一笔重彩,也是贯穿于这部作品中革命英雄主义乐章的最强音。
  
  二、红色文学都沾着一种纪实性的大可自慰的气场和分量

  肖栈光的爷爷是老红军,外公是老红军,父亲是军人,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历史广博见闻,对他搜集第一手素材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老红军的革命历程的第一手素材,不是谁都有机会接触的。他自幼生活在革命的军人家庭,年轻时就明确,要创作一两部有分量的红色作品出来,有计划地拜访上百位开国元勋,这样的近距离聆听开国元勋讲述井冈山的斗争烽烟,这般的造化表现也是颇让人尊重和珍惜的。

  肖栈光的作品有诗歌集,有法学专著,有经济学专著,有长篇小说,有党建著作,品种各一,有点“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赣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的趣味,却写得很有深度,很有感召力。

  《十万工农下吉安》作为他的红色著作中的重中之重,其背后是凝聚着他热爱江西老区、热爱老红军、热爱井冈山的历史心声的,无论是他的《高原雪里红》《万安星火》《八十农民上井冈》,还是他的法学专著、经济学专著、党建著作,抑或是他的诗歌集《中国共产党之歌:革命抒情诗集》《爱在天边情在眼前》,在他浓郁衷情的红色文化氛围心胸中,他的创作总是沾着一种纪实性的大可自慰的气场和分量。

  《十万工农下吉安》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1930年,这个艰难困苦的迷茫岁月,赣西特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已改组为赣西南特委,农村包围城市的土地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赣西南特委领导下的赤色区域,全面动员,几乎每村每家都有人带着对党、对工农红军的信念和激情上前线,热血沸腾地支援这场攻打吉安城的战斗。今天肖栈光不辱使命,把这个伟大的红色故事变成文学经典,于中国红色文学史上第一次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和劳苦大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数次攻打吉安城的动人壮举。

  “从今去,更八千椿算,才一春秋”,这着实是值得令文学界同仁钦敬和鼓掌的:为实现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之理念,昔年党领导下的中国土地革命,不再是沉浮在历史长河边缘之中的“以鸡蛋碰石头”。一个“十万工农武装攻打吉安城”词条,因为肖栈光讲述的这则英勇故事被凸现出来。围绕他的红色文学梦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为理想而歌的各种澎湃激情,历史的天空是具体而清晰的,这是作者与寄情于山水美食作品的作家的区别之处。

  肖栈光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学爱憎与人物信念喜好,他挖掘的红色题材是独一无二的,是几乎要被历史长河的尘埃所淹没的。井冈山地区土地革命时期,十万工农攻打吉安城战斗之前,许多人很难想象,无论在社会地位和教育方面,在受压迫和受剥削方面,他们的凄苦都是相同的。

  江西人的性格和别省的人完全不同,他们身上不但天生拥有一种对党的挚诚热爱,而且还有一种工农阶级的纯朴优良品质,随着革命道理的增长,他们变得越来越无私无畏。正是因为江西人历经了土地革命斗争,才自发地拥有对井冈山的斗争的爱憎与信念,才激发了肖栈光创作这部红色作品《十万工农下吉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理想追求,在作品的诸多故事情节里显得清晰可见,因而也是真实的和典型的。他们的精神似巍巍赣江之洪流,滚滚向前,直到今天还是这般勇猛奔放。

  肖栈光在《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创作札记中写道,养育井冈山精神的,是千里赣江之洪流和千百万江西人民之衷情,他们犹如一股浑厚天成的铁流,浩浩荡荡,牵引着老区人民的初心,永远跟着党勇往向前。

  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作者崇拜的偶像,鲁迅先生在《导师》一文里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同饮赣江水的老区人民和作者一样,无疑都是这样性情昂扬的一种人,《十万工农下吉安》故事里的人物,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肖栈光能够穷尽十年时间精力创作这部长篇,这既有他对家乡人民的热情牵挂,也有他对家乡人民的眷念深意,更有他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关心,“轩冕傥来,功名杯水,行藏倚楼。把方略评梅,工夫课柳,精神伴鹤,谈笑盟鸥”,说到底,这也许是他作为一个作家所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沉思”而刻意持守的修为吧。

  三、历史处境始终是红色故事发源地

  凭着作者对老区山峦和土地的眷恋,作者用作品表现出他对这片山峦和土地的深思、厚意、深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革命先驱的一种怀古追今虔诚之心。土地革命的神圣,共产党人信仰的天国,不再是埋于内心冲突的劳动阶级的梦里。《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创作是作者对老区人民和天下劳动阶级,透析出的一种北斗星般的明亮和一种亲情般的衷肠,它们忠实于历史和理想,提升于认识和构思,在作者的艺术糅杂下,它们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在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和一个又一个战斗故事里。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同行说,这部作品的文字浓郁如赣江的水浪,涵容如井冈的竹林,有点不事历史的雕琢,有些不求岁月的刻意,有着跌宕起伏的生活个性塑造,深得红色记忆真意,甚成经典故事自然。然而“杯前寸阴似掷。几酬花唱月,连夜浮白。省听风、听雨笙箫,向别枕倦醒,絮扬空碧”,它们确似孕妇十月怀胎成就的生命,它们确似织女素丝织就的绸缎,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更富有土地革命的历史气息和精神力量的色彩。虔诚地读完这部亲切自然如身历其境的故事,作品的字里行间从头到尾,让人感受到作者对革命先驱的一种至柔,至顺、至诚、至简、至淡、至性的匠心,让人领悟着一股铁流从历史的天空中发出的最基础、最丰富的盎然生机与活力。

  也许每天金黄色的阳光,都准时照射在匆匆的井冈山人身上,在始终遵循“党的正确领导”的作家眼里,他们对党的历史、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丰碑,有着一种独特的挚情和热爱。重提井冈山的斗争,重写井冈山的精神与老区人民的不畏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动力,这是一种井冈山人理所应当的胸怀境界。也许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每天都能够给井冈山人揭示远行的欢乐心情,在不断重视“红色经典故事”的创作的作家眼里,“不忘初心”“不忘社会担当”“不忘作家使命”,这是一种对革命先驱的当年格局与视野的尊重和敬畏,在尊重和敬畏里,潜藏着一种信仰的光辉。

  有道是:“把绣成吟,真压倒、古之元白。佳句有、雪车冰柱,曾无矜色。”然而读者体验到的是,《十万工农下吉安》里的每一个井冈山人的故事传奇,都是一种带有对老区人民和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情感的放射和勉励!它讲述出这些故事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期望年轻的一辈,不要忘记我们共同的革命先驱,不要忘记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不要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要时刻牢记历史使命,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华夏而继续努力!

  井冈山精神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华夏之初心,相互映射和相互勉励,“茜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红翠万缕。送幽梦与、人闲绣芳句",恰是作品表现出的对民族的一种无限热爱与对老区人民的一种无限情感,英雄老区的塑造成功在于吸引当今和胜于鞭策当今。

  四、用信仰叙述老区人民的血与火的历史

  “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只有拥有这样的家与国情怀才能彰显社会温馨,并成为老区人民最可放心的历史身心港湾。从一定角度上说,创作于党的二十大之前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确立了肖栈光擅长于“红色历史叙述”的风格,之前的《高原雪里红》《万安星火》《八十农民上井冈》等一系列魅力作品,都带有红色历史叙述的风格,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故事都取材于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史实,即便是他的第一部长篇《高原雪里红》,写的是高原上的援藏干部故事,却也穿插着老区人民的事迹;另一方面则在于故事中跃然纸上的老区人民的信仰与老区历史风土人情。《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别具历史性”是指向“党的来处”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过往”,其间体现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趋势、追寻,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老区人民虔诚的革命志向。肖栈光将土地革命历史和中国工农红军传奇用故事方式给予呈现和叙述,使读者在阅读中体味出作者娴熟、老练、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叙述技术。

  在契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作品里的诗意的、历史的、精神的元素,确实体现出作者于文学创作的“种种理想信仰的一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对老区人民、革命先驱的革命历史的审美情愫肯定,也是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为民族,为劳苦大众的初心表达的崇敬和歌颂肯定。从而让阅读者明白,这部作品填补了我国土地革命时期斗争文学的空白,填补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斗争文学的空白,并从心底里希望它能感染更多的读者。从而进一步诠释共产党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革命理念,这也是作品对“幸福美满快乐生活”的另种理想生活呈现。

  (作者:夏斌,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槿红,广东省作家协会公安厅分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原文转载自: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网。

  相关内容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红色长篇纪实小说《十万工农下吉安》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