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14种新书,分别是:《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三版) 》《〈廷臣〉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一部经典著作的欧洲之旅》《历史写作的新视野》《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自我隧道:心灵科学与自我神话》《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戏七讲》《浪漫一代: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音乐风格》《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法思想史》《请求权基础:案例实训》《爱与自由》《自然以自由》。这一次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书推荐,既有文学诗词,亦有人生哲学,更有传统文化,相信每一本书都不负期待。
文学
01

《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订购)
作者:葛晓音
本书将唐代天宝至元和年间诗坛兴起的尚奇之风视为唐诗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在揭示出奇诗作者所坚持的儒家古道与其创作理念之内在联系的前提下,着重寻找隐藏在风格、意象、修辞等表现元素背后的深层艺术要素,尤其是各家求奇思路的一致性和独特性,及其对联想方式、艺术视野、构思创意乃至体式声调方面的影响。意在理解这派诗人深蕴于超现实想象中的心理感觉和思维逻辑,以及从其苦吟中透射出来的生命力和悲剧美。同时本书还论述了诗人们基于对汉诗和杜诗的深切理解,从多个角度将古诗的表现功能拓展到极限的意义和得失,解释了中唐古诗成为奇险诗驰骋场域的原因。
0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三版)》(订购)
作者:陈思和
我们阅读文学,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为复旦大学学生开设的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通选课讲义整理稿,精选现当代名篇佳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引导读者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找到更多言说和阐释的可能性,从而进入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和享受,体会完整美好的生命境界。新版对原书各讲进行了增删合并,补充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和《红旗歌》两讲,在保持课堂现场感的基础上润色了行文,于口语和书面语间找到了更佳的结合点,内容更丰富、完善。本书2004年初版,2012年二版,共印刷二十余次,销量超13万册,受到高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列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历史学
01

《〈廷臣〉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一部经典著作的欧洲之旅》(订购)
作者:[英] 彼得·伯克(Peter Burke)
译者:闵凡祥
卡斯蒂廖内撰写的《廷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欧洲级”的伟大著作。作为一本贵族行为指南,它在出版后的三个世纪里风靡欧洲:在意大利出现了62个版本;仅在16世纪,就以6种语言在2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版。作为文艺复兴精神的体现,《廷臣》的文本已被后世许多学者研读,但其遍布欧洲的众多读者却很少受到关注。
本书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部书籍史、文化史力作,讨论了《廷臣》一书被写作、出版、传播、阅读、评论甚至模仿的历史。通过对《廷臣》接受史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廷臣》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欧洲的文学、艺术、风俗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展现出一幅近代欧洲的文化地图。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书籍史、文艺复兴的传播及欧洲文化整合的理解。
02

《历史写作的新视野》(订购)
主编:[英] 彼得·伯克(Peter Burke)
译者:薛向君
本书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彼得·伯克主编,罗伯特·达恩顿、乔瓦尼·列维、罗伊·波特、琼·斯科特、吉姆·夏普等10位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参与编写,审视了历史研究中新兴的诸多跨学科领域,包括自下而上的历史、女性史、海外史、微观史、口述史、阅读史、视觉史、政治思想史、身体史、环境史等,探讨了这些当代史学实践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全书视角宽广、内容宏富、专业严谨,对多姿多彩的新史学做出了颇为新颖而深刻的分析,是了解当代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不可多得的佳作。
哲学
01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订购)
作者:文韬
本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分类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物之序”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规则、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既包括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也包括古代传统和近代发明的现代传统之间的沟通,以及各学科的横向贯通与良性互动。
02

《自我隧道:心灵科学与自我神话》(订购)
作者:[德] 托马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
译者:马健
我们究竟有没有“自我”?如果“自我”并不存在,那么被称为“自我”的又是什么?它与意识、心灵和大脑有着何种关联?德国哲学家梅辛格教授认为“自我”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是由大脑所产生的意识模型中的内容,它就像一个隧道,我们无法直接接触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在这个虚拟的隧道中与世界产生联系。在本书中梅辛格教授利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理论,结合大量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以丰富生动的实例,带领读者进入神秘的人类意识领域,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意识革命”,即“自我的祛魅”。
社会学
01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订购)
作者:王笛
译者:李德英 谢继华 邓丽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叙事”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02

《中国戏七讲》(订购)
作者:李楯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艺术
01

《浪漫一代: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音乐风格》(订购)
作者:[美] 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译者:刘丹霓
查尔斯·罗森这部众望所归的著作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形式、风格的探索可谓激动人心,它准确地把握了赋予一代作曲家和音乐家以勃勃生机的那种精神特质,由此揭示了浪漫音乐的真谛。
罗森对音乐的解读独树一帜地建立在其表演经验的基础上,他对浪漫时代音乐大师的作品总能够提供敏锐精准、引人入胜的分析。细致分析的音乐大师有:迈耶贝尔、舒伯特、贝利尼、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等。
02

《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订购)
作者:[美]吴同(Wu Tung)
译者:田谧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书画的重镇,收藏中国书画已有100多年历史,通过这一传统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书画珍品,包括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北宋赵佶(宋徽宗)《捣练图》《五色鹦鹉图》,南宋陈容《九龙图》等。
展览“龙之国的传说”专门从这些杰出的收藏中汲取灵感,汇集150多件可追溯到4世纪至14世纪的精美艺术作品。这些罕见和脆弱的作品中有许多以前从未在公共场合展出过。
《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由这一展览扩展而成,图版卷完全收录153幅展出书画的高清彩图,并配上80幅其他馆藏以供读者参考。解说卷由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东方部长吴同选编、撰叙,详细介绍了画作。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凡的机会,可以体验中国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壮观艺术。
法学
01

《法思想史》(订购)
作者:[日]中山龙一 [日]浅野有纪 [日]松岛裕一 [日]近藤圭介
译者:王昭武
本书被称为日本法思想史教科书的“决定版”,第一版出版于1988年,迄今为止近藤圭介已重印20余次,本书译自有斐阁2019年版。
该书是以近代之后世界各国思想家、法学家为中心,对从古希腊到全球化时代的思想家、法学家进行全景式评介、通俗化解说的法思想通史。在内容上,本书以西洋法思想史为主,兼及东亚的法律文化与伊斯兰法,力图接近所谓“全球历史”这种法思想史的未来姿态。
在结构上,该书摈弃同类著作中常见的对思想家、法学家进行目录式堆砌的模式,以法思想产生的时间为基本行文顺序,同时展现思想家、法学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前时代的问题和思想的继承关系两条主线,聚焦两条主线的交点,并明示超越时代的研究与问题意识的连续性或者相关性,对近3000年来的法思想的产生、传承和时代影响作了清晰、详尽的梳理。
全书以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原文作为写作依据,同时充分参考吸收欧洲与日本既有的研究文献,学术视野宏大,理念先进,论述简明精当,深入浅出,法律专业初学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对全球特别是西洋法思想史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法学学术研究者也可以将其作为简要且全面的文献索引和参考资料,对我国当下的法学教学和法学研究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02

《请求权基础:案例实训》(订购)
主编:吴香香
本书以请求权基础理论与鉴定式案例分析的本土化为努力方向,以《请求权基础案例实训》为题,选取九则广受关注的中国本土案件,如“电梯劝烟案”“宋庄画家村案”“朱俊芳买卖型担保案”“新宇公司诉冯玉梅违约方解除权案”“连成贤诉臧树林排除妨害纠纷案”等,运用请求权基础方法层层剖析,意在立足本土规范、运用本土民法教义学呈现请求权基础方法在本土案例解析中的方法逻辑与适用细节。
在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请求权基础理论与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在我国民法领域已经发展十余年,并越来越受瞩目。但在鉴定式案例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实务领域言必称请求权基础的同时,作为请求权基础理论与鉴定式案例方法推广载体的本土图书作品却屈指可数。同时,读者接触到的多为精雕细琢后的“成品展示”,而试错与纠错才是请求权基础方法训练的必经之路。就此而言,呈现作品从“未完成态”到成品的思路调整过程,也许比展示成品本身更有意义。本书的编写即以“展示过程”为目标,重现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真实情境,内容与体例也有鲜明的“过程色彩”。
教育学
01

《爱与自由》(订购)
作者:陈锋 王慧敏 柯诗梦 王丹
“爱”与“自由”是几乎所有教育家都倡导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任何一种缺失均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本书精选了外国十位不可不知的伟大教育家的经典教育理念,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都有直观的解读。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替换了其中的几位人物,具体包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纽曼、杜威、尼尔、福泽谕吉。
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寻找到关于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是教育中的自由和自由教育?人的幼年时期会怎样影响其一生?大学教育承担何种功能?教育有目的吗?学校会消亡吗?全书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每位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为我国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不可不读的经典教育著作。
博物学
0 1

《自然以自由》(订购)
作者:刘华杰
博物学,标识着一种认知传统,也提示着一种生存方式。在人类个体与大自然之间,古老的博物学扮演着现代自然科学不可替代的“具身”实践角色。何谓博物,它与natural history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复兴博物学文化?刘华杰教授通过为诸多中外博物类图书撰写序言和评论,阐发他对上述问题的多年思考。在此过程中,他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关于博物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属论、适当切割论再到平行论。透过这些序言和评论,读者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博物学作品,并通过阅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