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老兵 事业前行:邓子基资深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订购)
江珏玙等 编写
978-7-5615-8967-0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3年6月出版
经世之子 治学强基
“冬至冬至冬,你家冬至我家空,待到金榜题名时,不是冬至也是冬……”这是一首久远流传于闽西的客家民谣,邓子基先生经常挂在嘴边。它寄托了风雨如晦的旧社会底层贫苦大众对孩子的无限期望,也激励着邓子基先生一生不畏艰难、拼搏奋斗。
求学旅沧桑,梅花苦寒香。先生出生于闽西沙县,幼失父母,伶仃孤苦,负箧曳屣,瘦影当窗。历经坎坷,奋发求学,深知唯有不懈拼搏,掌握知识方能改变命运。先生年少即已崭然见头角,1943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国立政治大学,194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泰州县税务局。1949年参加福州“民革”地下组织,积极从事爱国革命活动。1950年7月,以福州考区第一名的成绩入王亚南教授门下研习财政学,后又留校任教,矢志教育报国。先生传承师道,治学严谨,器局开阔,才具优长,深得师门之风。
三尺杏坛间,六秩磨一剑。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再到文科资深教授,先生自喻为长期战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兵”。先生立德树人,著论甚丰, 是新中国财政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先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研究,系统梳理、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财政思想,对财政本质、财政职能、财政范围、财政属性等财政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公开出版的专著、译著、教材共计75本,发表重要论文500多篇,累计2000余万字。201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和中国财政学会授予先生首届“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问道持真理,主流岿然立。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青年学者的先生坚持学术真理,注重学术创新,极力倡导“国家分配论”。先生笔耕不辍,通过一系列论著逐步夯实了“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主流学术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完整地提出“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本质观。先生提出建立健全财政学这门原理科学的设想,对于构建新中国财税理论体系大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生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时刻不忘党性教育,为财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厦门大学财政系也在先生的带领下,日益枝繁叶茂,为全国财政系统源源不断输送青年才俊,更添财政事业的勃勃生机。
文章与时进,立论为人民。改革开放后,先生始终倡导、坚持与发展“国家分配论”,提出了许多精湛而富有新意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在理论层面整合“公共财政论”,并且取得了“双重(元)结构财政”“一体五重”“一体两翼”等累累硕果。此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先生在财政政策、国资管理、国有资本财政、税利分流、涉外税收、国际税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积极建言,终见其成。先生的理论主张在我国财政学界独树一帜,并长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与财政管理实践,在政学两界深孚众望,广受推崇。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常以先生之学术思想、理论成果为内在肌理,见之于政策,付之于实践,力求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据,为经济建设与民生福祉发挥重要的作用。
老兵传薪火,桃李欣满园。先生亦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平生最快意之事,长年不倦耕耘于三尺讲台,不辞繁剧,更兼有教无类,大木为杗,细木为桷,各得其宜,为培养新中国财经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随着研究生制度的实行,先生又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招收财政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导师之一,虽至耄耋之年,却如伏枥老骥,坚守教学一线,一生为国家培养了108名博士、300多名硕士,财经人才更是数以万计。昔时春风化雨,换却今日桃李芬芳。如今先生弟子遍布海内外,多已为行业精英翘楚,居机枢要津者亦不乏其人,渐成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坚。
念故乡教育,系桑梓后生。从大山深处走来,先生始终铭记一路曾经保护过他、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传承大爱努力回馈家乡、社会。正如其所言:“人生要掌握两把钥匙:治学的钥匙、做人的钥匙。”对家乡唯一的大学三明学院升本建院,先生倾尽全力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2007年,先生发起成立“福建省邓子基教育基金会”,这是福建省第一个由教授发起的非公募教育基金会,他四处奔走筹款、倾囊相助,资金全部用于奖励优秀师生、资助特困师生。十余年来,基金资助的范围从沙县不断扩大到全省、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那一刻,脑海里浮想起先生在历届学生的第一堂课上总要叮嘱的:“人贵有志,人各有志;刻苦励志,奋发拼搏;坚持不渝,必有成就;服务人民,矢志奉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财政学家、教育家,先生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他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先坚持、后发展,重在“发展论”,反对“僵化论”,更反对“过时论”。对待西方学术理论,先生主张学习、分析、批判、吸收,重在“消化论”,反对“排斥论”,更反对“照搬论”。先生始终专注于我国财政基础理论与财政政策、财政与宏观调控理论研究,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时代前沿,阐幽发微、立论求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此,引用先生的一位博士生在2009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金融系建系80周年之际写下的《难忘邓子基老师》一文的片段:
邓老师是我的学习榜样。邓老师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亲力亲为所体现出来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风、不怕挫折直面困难的气势、与时俱进不懈探求的勇气、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骨气,已经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们。在邓老师身上,我们的确有许多应当学习感悟的东西。我们现在也年过半百了,尤以下面两点为最:一是坚持学习,永不满足。邓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几十年,笔耕不辍,年年有新论文面世,岁岁有新专著出版。真是不得了,了不得。一生勤奋、勤奋一生,这正是我等后辈应当一生学习仿效的。二是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财政的这一本质决定了财政理论政策必须始终紧密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适时地总结、提炼、修正、完善。财政工作不可能游离于现实之外,不可能游离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之外,因此,财政理论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行,必须与时俱进。邓老师的论文、专著无一不反映和体现了这个鲜明特点。也正因为如此,由邓老师创研和坚持的“国家分配论”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光芒,始终充满活力而生机勃勃,始终对社会主义财政工作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真是难能可贵。夜深了,窗外已经一片寂静安详,想必母校也是如此。再度翻阅母系发来的邀请函,真有了种文中所描述的感觉:流年逝水,别梦依稀。难忘母校!难忘母系!难忘邓子基老师!
字里行间,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思念之情喷涌而出!
在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谨以此书追忆先生历经磨难、追求卓越的一生,也激励广大后学后生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
全书篇章结构分为:第一部分“初心如炬 点亮理论之光”,选取先生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16篇,这些文章发表于不同时期,为表尊重,所引文章均保留原貌;第二部分“使命如磐 勇担时代重任”,选载社会各界对先生的访谈、报道、解说等;第三部分“师恩如灯 烛照桃李深情”,集结邓门学子对老师的感恩感怀文章。当然,百年奋斗历程集于一书,加之笔者能力有限,如有纰漏,望各位读者雅正,也希望抛砖引玉让大家帮我们找出更多被淹没和遗忘的史实。
寥寥数言,难尽表殷殷思怀之情。书短意长,唯愿先生的伟岸风骨和治学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本文为《财政老兵 事业前行:邓子基资深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序言)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