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考论》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考论》序言
2023-06-28 09:39:4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考论》(订购

张智 等 著

978-7-300-31652-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重温和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审视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本原、根据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考论》,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核心范畴与理论构架,深入解读了15篇(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考论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观点、精辟论断和方法指南,着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原则和方略。

作者简介

  张智,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马工程”理论导师,教育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专家,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荣获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十五讲》等5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专家书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建军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我国学科之林中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学科,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基础,相反它更加依赖和强调自己的理论基础。因此,开展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但对于这样重大的课题,仅用一句话来表达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内容是丰富而立体的。

  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加以把握:一是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二是从中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若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关联的思想和理论观点,比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理论、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等,这些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石;三是从微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论述,把他们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论述发掘和整理出来,并做出理论归纳和阐释。

  在这三个基本层次中,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中有所体现,但对微观层次的考察则相对来说薄弱得多,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进展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还是不够的。在人们的印象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多少论述,它们似乎也不值得专门关注,我们只需要聚焦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就够了。这样的印象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如果不能把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论述发掘出来并加以整理和阐释,就不能算是完全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研究,至少可以有两种研究理路或范式:一种是专题式,即围绕一个专题来发掘和整理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并进行理论归纳和阐释;二是文本式,即对经典作家的文本,特别是单篇文本(不论是一部著作,还是一篇论文)进行逐一研究,深入发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当然,并不是经典作家的每一篇论著都可以被单独写成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论文,但至少对那些重要的论著来说,可以进行这种文本式解读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发掘。这两种研究理路都是有益的、必要的,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微观层次上的理论基础研究。

  关于这两种研究理路,我和我的团队都有尝试和探索。关于前者,我们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学科架构和知识要点,专题式地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关于后者,我们也尝试性地做了一些初步探索。2008年,我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后来又在2010年第六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以及后来几篇相近的文章,这种尝试算是开了一个小小的先河,表明这种研究方式是可行的。我高兴地看到,类似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已经开始结出硕果。

  张智自兰州大学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跟我做博士后研究,就是我学术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同时在留校工作以后也成为一名具有敏锐学术眼光和独立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他不仅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重点性研究,而且十分注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探索。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多篇论著进行了解读,大大推进了这种研究的进展。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部著作,就是他近年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逐篇解读经典作家论著的学术结晶。我很高兴和感谢他把我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一文,作为本书开篇的一个引子,同时也很乐意为他的这部著作写下本序。希望他把这种研究继续下去,为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