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订购)
[日]柄谷行人 著
王钦 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我差不多已经忘了《探究》这部作品。大抵上,我都会忘了自己写完的著作。毋宁说,正是因为忘却过去的工作,才能前进。然而,这次趁着写这篇“序言”的契机重读《探究》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探究》原本是1985年至1996年在杂志上连载的文章。具体来说,就是“探究(一)”“探究(二)”和“探究(三)”。前两次连载收录在《探究(一)》和《探究(二)》这两本书中,而“探究(三)”连载到一半中断了,没有成书。在此之后,我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写了《跨越性批判》,在其中提出了“交换样式”的观点。然而,我当时没有注意到的是,从实质上而言,“交换样式”的想法其实已经蕴含在“探究”之中了。
例如,我在《探究》中讨论了语言的问题,但它和迄今为止一般认为的语言理论不一样。通常来说,语言问题是从“言说—倾听”的观点得到考察的,而我则在《探究》中从“教—学”的观点来考察语言。换言之,就是通过和他者的“交换”来考察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交换样式的观点始于《探究》。
写作《探究》的时候,我在日本被称为“新学院派骑手”“后现代主义者”,等等。这些名称在当时就有违和感,如今再次回顾起来,我感到自己在当时已经预感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未来,即预感到了将要到来的战争。
如今看来很明显的是,《探究》是在发生世界史意义上的巨大变动的时期写成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书中完全没有涉及。但是,并不是说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写作《探究》的时期,正是由1989年苏联解体所代表的具有世界史意义的变动正在发生的时期。尽管没有在书中直接提到,但《探究》反映了这种变动。
苏联解体在当时被称作“历史的终结”(福山语),但我当时就反对这种看法。在我看来,当时失去霸权的不只是苏联,美国也一样。要言之,当时“终结”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暂时达到的平衡状态。实际上,在此之后,到了21世纪20年代,“历史的反复”就变得很明显了。我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版了《力与交换样式》一书(2022)。在许多意义上,这本书都可以说是《探究》的延续。
相关内容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精神译丛之《探究(一)》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