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问题化学习》:让学习在每一个日常课堂上发生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问题化学习》:让学习在每一个日常课堂上发生
2023-10-24 10:43:02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问题化学习》(订购

王天蓉 徐谊

教育科学出版社

  自新世纪以来,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深层变革,成为教学改革的共同方向。问题化学习一路伴随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汲取时代力量,形成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在20年的探索与实验过程中,问题化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了全学科、全学段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文章节选自《问题化学习》,全面介绍这种教学变革思想和实践。

由何
学习是为了追寻意义

  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中,主持人秦畅老师问我们:能说说你们培育“问题化学习者”的意义在哪里吗?我们说:打个比方吧,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是希望他(她)把问题当成一个麻烦,还是将问题视为一个挑战呢?当他(她)面对一个新情境时,是沿用老的套路来解决问题,还是享受这个新问题带来的全新的生命体验呢?这是不同的生命状态,我们希望他(她)是积极的并且乐在其中的。

  学习不是走流程,是为了追寻意义、创造价值。“如果孩子不能自己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教师,他们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意义。”问题化学习始终将对人的关注放在第一位,研究如何让学习真实而主动地发生。

为何
寻找学生与学科的桥梁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人认识世界的最一般的形式。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的发展史、社会的进步史,还是科学的发现史、技术的革新史,无不是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学校教学由于知识传授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学习的本义,背离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现代教学一直致力于改变传授式教学的弊病,然而我们的教师似乎还是“固执”于“教”。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现实问题或是实践瓶颈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兼顾学科知识体系的高效建构与学生真实问题的有效探究。客观来说,本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获得可喜进步,然而大部分学科课堂并没有太多改观。一言以蔽之,寻求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心理顺序的沟通,摆脱学科学习被动接受的路径依赖,是教育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核心追求之一。

是何
问题化学习的核心要义

  与一般意义上“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问题化学习(problem-systematized learning)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系列问题的持续发现与解决。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学习的有效迁移与能力素养的逐步形成。

  所以,问题化学习的课堂重点不在基于教师设计的优良的教学问题展开教,而在于基于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会追问并持续探索、学会判断并聚焦核心问题、学会自主建构问题系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自主规划及反思问题”。它的核心理念是让学习者经历问题的自主发现、解决和学习的持续深化、优化过程,从而回归知识产生的过程,回归学习的本原。

  问题化学习作为本土建构的理论成果,其广义的问题解决适用于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实现了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沟通:一是依托“三位一体”聚焦核心问题,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在追求个人学习意义、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实现学科的素养目标;二是依托问题系统化,在持续解决问题中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学习经验多维度结构化,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以落地。

如何
建构问题解决的本土方案

  我们以为,课堂本质上遵循的是问题的逻辑,即它是一种师生围绕问题及问题解决而展开的交往活动。问题化学习系统化、理论化了课堂的这一问题逻辑。它主要包括:“三位一体”首要原理,即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五力模型”,即“问题的发现力、建构力、解决力、反思力与问题化学习的设计力”;“六大学会”的操作体系,即“学会提问、学会追问、学会判断核心问题、学会建构问题系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自我规划与设计”;等等。同时,基于国情,提出了变革课堂的实施路径:课堂发端于自主提出问题,突围于聚焦核心问题,深化于追问建构问题系统,成长于合作解决问题,持久于自我设计学习。在20年的探索实验中,问题化学习在9大基础性学科课程领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本土方案。

  2016年,问题化学习母体实验学校(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创办。它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视角,基于问题化学习的“底层算法”,全面设计培育问题化学习者的价值体系、目标体系、制度体系、任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聚力深化并集成创新问题化学习研究。经过几年艰苦探索,它全方位拓展了问题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内涵和意义,系统地发展并丰富了问题化学习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了问题化学习的学校行动方案(具体参阅《问题化学习学校行动手册》),并且真正让问题化学习作为“开源代码”,在全国整个实验群体中实现复制和再创造。

  问题化学习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最终建构起以学习方式转变倒逼教学方式变革、促进课堂转型以及学校系统改进的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它也有幸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若何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20年来,问题化学习始终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理性精神和主动适应能力的学习者,它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学生培养的价值目标一致。我们始终认为,问题化学习只是通往未来理想教育的一条路径,并不希望学校教育者们将它当成一味“万能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约翰·哈蒂教授在《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一书中指出,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诸多变量有教师、课程、教学、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等。透过这些主要变量,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次级、更次级的变量。而所有的实证数据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校和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很关键,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值得敬畏。由此,在这样复杂的教育系统和学习个体面前,任何所谓的“万能药”一定是不严肃、不科学的。

  事实上,问题化学习坚持在复杂的学校教育大系统中,去解决最常见的问题,即“学与教”的变革,以此转变学校育人和质量增长方式。在这一行动研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聚焦学习、扎根课堂、立足本土、整合创新”的原则和策略。我们始终强调,不限于特定的理论、不囿于固定的模式,立足学习科学,汲取中外智慧,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质量。事实上,发现、支持与成就不一样的学习者,不仅是问题化学习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20年的探索经验对我们这群人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问题都不同,这些不同的背后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独特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把握普遍规律,然后尊重差异、基于差异、灵活施策。教育教学没有“万能药”,问题化学习不是,任何单一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模式也不是。

  让我们再次体会问题化学习中“化”的深意,问题化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变化之学、演化之问,问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核心问题的化解,新问题的再次产生,带来学习的变化、深化、转化乃至进化。这一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在持续地与历史、现时和未来对话,也是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汲取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吗?学以聚之、问以辨之,问是学之道。

  本文节选自《问题化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