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文学史——权利与悲剧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文学史——权利与悲剧
孙明
2002-07-24 15:43:44 来源:
我是“文学史”的忠实听众和读者,或为前人心路的“别有幽怀”而发无端之慨,或为文事与史事隐约互证所吸引,每每浸淫其中,乐不知返。戴燕的大著《
文学史的权力
》为我们展示了可爱的文学史一路走来的尘世历程。
依今日世人之见,文学实在是可爱而无用,历史则连是否可爱也成问题。所以,“文学史的权力”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命题。但回溯一百年甚至二十几年,情形却并非如此。
上个世纪交替之际,奔走海外的梁启超就有通过“诗界革命”(1899年)、“小说界革命”(1902年)以济世的倡导。1917年,陈独秀更以“四十二生大炮”的气魄宣称:“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在对国家富强和政治革新的希冀中,文学革命逐渐提上日程,以之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也从萌芽到成势。至于六十年代以批判《红楼梦评论》、《海瑞罢官》等为发端的暴风骤雨,今人更是并不陌生。文学运动的社会影响是否确有发轫者预期的那么大,绝非只言片语可以说清,但从中至少可见文学被期盼的功用,而这种付诸实践的期盼本身无疑已经推着中国走了一程又一程。在中国传统中,“历史”一向因其彰善瘅恶的惯用笔法和官版印象而有其慑人之处。新文化运动之后,历史学与科学结伴,更是威风八面。所以,文学与历史合为一体、作为文学的历史的文学史,实在是“权力”不小,更何况还有盯准了这种权力的政治和思想从中推波助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揭:“中国文学史的与历史结盟,使它拥有了科学的强大背景,通过教育,又使它成为普遍的共识和集体的记忆,正统论的辨析,使它与国家意识形态及政府权力彻底系在一起,而一套经典及经典性阐释的确定,则使它获得了永久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文学史的权力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建构一套特有的经典系统和理论体系,养成一种特有的文学文本的阅读方式,并创造出当代对于过去历史的一种独特意识”。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为例。该书“按照白话终究胜过古文、来自民间的文艺终究取代贵族文艺的现代道理,来讲充满曲折充满希望的中国文学的历史”。胡适照此“理论体系”取材,于是朱光潜大为感慨:“我们不惊讶他拿一章来讲王梵志和寒山子,而惊讶他没有一字提及许多重要诗人,如陈子昂、李东川、李长吉之类……”其实,这乃是胡适营造的“经典系统”的表现。而渗透于此营造过程中的白话观念、民间观念、“写实”观念和考据的史学手法,对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影响极其深远,“当代对于过去历史的一种独特意识”也就由此而生。以上三者是权力的体现,也是权力不断强化的来源。戴燕先生更由“新知识秩序”、“历史主义”、“教学”、从‘民间’到‘人民”’、“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等角度切入,或解决大问题而成提纲挈领之功,或探讨新路向而收别具慧眼之效,读后颇令人有“文学史‘原来如此”’的感觉。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近代中国努力在新的世界格局里,探索新的自我定位,正好同步。”中国文学史在20世纪反复构建,众声喧哗、光影摇曳之间,却清晰可见民族主义的号令。胡适之曾言:“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设一个民族的国家。”从甲午一役到民初政局的几易其貌,到旧文化的动地而来,新文化也应运而生。此期间的建设以“向西方学习”的姿态进行,文学史也折射出此种历史风貌。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传统目录和史学对文学史的边界划分、史料选择和学术判断还有大而持续的影响,尽管作者群——直大致可以“新”与“旧”、“激进”与“保守”分为两派,但最早写作中国文学史的中国学者们,差不多都将西洋的翟理上或是东洋的汉学家,奉作了自己的楷模”,参照系已经从“占”转向“西”。也就在这样的行进中,“新”的文学史叙述渐由边缘入正统,建立自己的权力场。“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于是成为新传统。”但这种“新传统”也不能逃脱下一潮“新风气”的挑战。抗战以后,胡适所谓的民族主义中“排外”和“拥护本国固有文化”的魂灵被赋予合法性。势不止此。“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似乎使国家、政府与文化等于同一单位的观念得到格外的强化。1950年代初期,当‘爱国’作为最高尚也最具合理性的口号提出,对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接受,也被纳入了‘爱国’的伟大事业中。”此时的民族主义远超胡适概括的框架,在国家建设、“排外”但又尊奉西学中的一部分、对“本国固有文化”既继承又批判甚至“破四旧”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图景中,“新”与“旧”、“中”与“西”的内容和位置被不断重新调整,文学史也就广再被改写。20世纪,关于“文学史”的诸命题就在民族主义的一波三折之中陆续体现或联袂登场。
从接受“权力”之时起,被赋予者就必须执行赋予者的旨意。文学史在思想潮流、政治、教育制度的支持下塑造自身权力的同时,也注定要为它们所塑造.为之奔波劳碌。20世纪的“文学史”看起来都不那么轻松,原因大致在此。我们理解这种不轻松,回顾这个民族的历史,就能感觉到充盈于文学史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圣贤心和豪杰气的珍贵。但眼眸一转,却又见到跻节镇、握权柄的文学史,他号令景从,生杀予夺,数十年后读来还能想见令人颤栗的威仪。这是被权力的赋予者所塑造而致的悲剧,但悲剧的前奏往往却就是让你感动的乐章,或者在当事者那里,本来就是要继续把这些乐章进行下去。以后人之眼判当日之事固然有失同情,但冷静既然可以存在于今天,必要的反思也就不可或缺。在尘世走过一遭的文学史承担了太多的俗界牵累,荣耀与祸事皆由此而发。尽管,我们或许还舍不得让他作佛家所谓的“自了”的逸客。但也该还它一个清净面目,一个“别有根芽”。而对这“权力”的本末、对可爱的文学史的尘世历程作一番详实的研究,就是绕不过的一步。
摘自《中华图书商报》2002-07-1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