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高教社推出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升”方案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高教社推出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升”方案
高乔
2003-11-27 14:17:50 来源: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从“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理念出发,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由课程标准组专家、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专家、实验区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精干务实的研究队伍,本着以课题立项研究带动精品教材建设的精神,对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
《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XX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两个系列共100余册教材,为新课程教师培训提供了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两个系列教材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入手,本着以理论指导和引领实践,以实践印证和反思理论的思想,分别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层次,形成了以理论为主和以实践为主的两个系列产品相互配合的崭新的教师教育教材体系。
《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由通识性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和分学科的《新课程教学法》等子系列组成,全面阐述和分析了学科教学的一般理念和设计范式,根据学科教学论的内容,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论、教学与学业评价等,呈现出一种系统的、可选择性的崭新的学科样式。这套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充分反映国内外课程教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2.新课程的理念渗透于教材的编写之中,既注重理论阐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不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充分尊重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的权利,体现出学习方式的内在变化。3.理论阐述的立足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该套教材紧密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吸收教改实验区的经验和案例,并借鉴国外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举一反三的功效。其中提供的新课程典型案例和资料,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实用性和指导性。4.具有学科特点的新颖的呈现方式。以《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为例,该书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最后提供给教师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阅读材料,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及实施过程。
《走进课堂—XX新课程案例与评析》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工作小组”和各课程标准组征集案例,入选的案例生动、鲜活,真实地反映了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各方面的变化,展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经历以及他们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广泛涉及到教育观念、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师专业化发展、教材使用、课程资源开发等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案例之后由多个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点评,极具指导性和启发性。
从总体上说,整套教材立论严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是目前同类图书中最新、最系统完备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既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优秀教材,也可作为师范院校本科生乃至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是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参考读物。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27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