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
2023-11-17 09:50:04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订购

贺桂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

内容介绍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作者介绍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批评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侧重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问题。出版著述《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等。

后  记

  这本写了20多年的书,终于以相对完整的面貌出版了。

  全书的写作过程和基本设想,在序言中都已论及,因此没有想过要写后记。编辑雅秋跟我说,最好还是有个后记,让普通读者能更容易进入这本书。我想了想,也是。序言中的介绍和阐释,都是整本书的构成部分,一些旁逸斜出的感想,不好在正文中论及。因此,在书稿即将付印之际,补写这样一篇后记。

  01

  首先要说,这是一本以论文形态编成的书稿,但并不是一本伪装成书稿的论文集。全书的主题统一在21世纪如何重新叙述和建构中国认同,并从思潮、研究者、大众文化这三个层面展开。

  因为写作时间拉得长,书中的一些章节在我此前出版的论文集中部分出现过。其中,第五、十七章曾收入《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十九章曾收入《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十七、二十章曾收入《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二章曾收入《打开中国视野——当代文学与思想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收入上述书中,是因为主题的相关性,也是因为担心这本我一直在计划、构想的书,能否最终定型。与我的其他书稿不同,这本书不是当课题或项目来写的,而是出于兴趣或一些偶然性的机遇,边观察边写作边推进。特别因为书中论及的思想文化议题,都具有描述和分析正在现实中展开的文化实践这种特性,所以它是开放的,也许可能是一直都难以做出结论的。

  在2020年的驻足反思中,我意识到,我所关注的21世纪中国问题,在当下社会中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并且与我在写作中观察到的情形大致相近。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替我的写作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以“文明自觉”作为全书的核心概念,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研究者而言,这自然是万分幸运的事情。由此,我才萌生了将这些聚焦于21世纪中国叙述问题的文章集中出版的想法。

  02

  书稿中有些章节写作时间很早,是20多年前带有初学者习作性质的文章。在编入本书的过程中,我都做了重点润色和改写。尽管清晰地感觉到这几篇文章的幼稚和粗糙,但仍旧将其纳入,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的起点就是在20多年前;另一个原因是,经过这些年的变化,我仍然欣喜地发现了关注问题和研究思路的一贯性与连续性。

  人到中年以后,自己以为和青年时期相比变化很大,回头看看,才发现一些基础性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却好像是稳定的。这大概也是我之为我的原因吧。不过,也因此要提醒读者注意,书中各章节写作时间上的变化。尤其因为探讨的对象都是近距离观察当时的思想文化现象,所以观点的提炼和阐释的角度,都并不是对过去20余年的共时性总结研究,而呈现出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延展和推进这样一条轨迹。这是一本真正与历史同步展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文化领域20余年来围绕中国叙述问题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我作为一个观察者、研究者的成长道路。

  正因为各章节的内容是这样写出来的,将其统一起来的是“如何叙述中国”这一问题,所以,最终形成的结论“文明自觉”只在部分章节中展开,而没有统摄到全部章节。这样的一个结果,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个结论的最终成形是逐步显现出来的,另外则是本书带有勾勒21世纪以来20余年的思想文化展开的轮廓和轨迹这样的诉求。或许读者会觉得本书核心观点的提炼和推进不够深入。但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和任务。进一步的理论化尝试,我想留待以后的摸索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仍旧是一本未完成的书。

  在具体的写法上,由于书中论及的多是构成热点话题的思想文化现象,我有意识地尝试追求表述上的某种可读性。但这种尝试还不能算很成功。朋友戏称我擅长写“大部头书”。此前出版的几本书都经历了多年的打磨,章节结构过于规范严谨,有时满篇是长句子和大段落,读起来很不轻松。这本书的总体风格也差不多。

  洪子诚老师曾点拨我说:你可以写一点轻松的书,不要每本书都是大论文,也不用总是讲究有头有尾。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有学会写作能读起来相对轻松的书。主要原因是动笔时总是瞻前顾后,上下左右前后都顾及,唯恐思虑不周,于是,经常为了表达一个观点,需要考虑十个以上的观点来展开论证。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上或许是好事,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大概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

  能“深入”固然是好事,但“浅出”或许是更高的要求,如李零所说,“普及是最高境界,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本书的部分文章,我也在尝试将严谨的学术讨论和生动可读的文字表达结合起来,但总体而言,仍旧更偏于学术风格的写法。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在“深入”和“浅出”之间做得更好。

  03

  这本书的原发性动力,源自我想要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认识自己生活其间的历史与现实的愿望。这是我早在求学期间就领悟到的学术研究的最大魅力。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最初或许叫文化研究,但随着写作的推进,现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才好。所谓文化研究、思想史研究、文化批评等,都不足以概括这种方法的特性,但又兼有这些研究的特点。这里,姑且称之为我的“中国研究”吧。

  “中国”是一个大词,它包罗万象但又有生动可感的面孔和形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有意无意间在时时感知、体验、描述、研究着“我们的中国”。将所有问题汇集于“中国”这个能指,并非民族主义的自恋,而是因为它和我们作为中国人几乎所有的一切,生活、(无)意识、思想、文化、世界观等都密切相关。这是我们站立的根基,我们由此出发来认识自己、时代和世界。它很大,大到几乎我们所有的专业和学科加起来都不足以窥见其全貌;它也很小,小到张爱玲出门去买个菜,也会感慨“中国的日夜”。它很古老,几千年的历史就沉积在我们的语言和脚下的土地中;它也很新,新到我们需要到科幻文学中去构想未来。

  如果我们不想把这样的中国仅仅收纳在“国家”或“民族”的现代性语汇中,或许“文明”是对它的更准确的描述。正是在“文明”这一范畴中,中国与中国人的过去、现在、未来才能得到某种有意义的直接关联。而在21世纪这样一个中国和世界都发生着巨变的时代,“中国是什么”变成了一个既新且旧的大问题。这也是“文明自觉”发生的时刻。

  这可以说是一本研究21世纪“中国故事”讲述方法的书。在书中,我通过知识界的思潮、专业学者的著作、影视产业的文本,去触摸、分析、阐释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故事的功能在于赋予现实以意义,我们由此才能把社会历史转化为我们的精神构成。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讲述者的个体或群体,既是现实的参与者,也是创造现实的人;既是渺小的生活者,也是创造世界的上帝。经由这些纵横交错的叙述所编织起来的故事,我们得以进入时代,体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我们因此而丰富,因此而博大。

  我把自己在写作中体悟到的这种感受,作为这篇后记的宗旨,分享给读者。也借此感谢所有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启发的师友。是为记。

2023年3月21日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