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选考选课选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选考选课选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序言
2023-12-14 08:55:1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考选课选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订购

孙德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分成三部共八章。第一部共三章的内容,主要分析新高考选择性考试下的考试新特征、新问题与新出路,具体包括专业优先与选考模式博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新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第二部共两章,重点分析新高考育人目标指向下普通高中课程运作的新形态,主要包括选课运行新模式、选择性课程体系构建以及选课指导支持系统的建立。第三部共三章,重点分析新高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保障,涉及走班教学与共同体建设、个性化学习与精准指导、终身发展与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

  孙德芳,河南鹿邑人,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主编教材2部,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选考选课选学

文 | 林正范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书以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考选课选学为研究对象,详细剖析了选考选课选学育人方式的制度重塑与框架形成,厘定了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新内涵,指出以选考为育人新引擎、选课为育人新载体、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改革,三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共同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本书以专业优先的选考博弈为切入点,以选考选课选学的学业进程理路,从育人方式的制度重塑与框架形成、惯习侵扰与条件缺失的现实困境、秩序新构与策略改进的路径建构三个维度八个章节,逐一讨论了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度、育人目标与选择性课程、选课指导与支持系统、走班教学与学习共同体、个性化学习与精准指导、终身发展与生涯规划等问题。

  首先,本书论述了选考选课选学的育人方式制度重塑与框架形成的时代背景、意蕴架构与逻辑关系。

  新高考改革精神与育人目标新指向,本书站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视角,强调了新高考综合改革是贯穿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节点,它既充当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决定着基础教育教学的安排,又充当高等教育的“压舱石”,决定着高等学校生源的质量和基础,进而决定着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与重塑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与选拔人才的重大国家战略,它影响着普通高中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故而以选择性为特征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遵循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选考选课选学的意蕴架构,本书详细剖析了充分展示学生主体选择性基因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选考选课选学的概念内涵,并指出选考指向学习的内在动力,选课指向学习内容更新,选学指向学习方式变革。选考制度的基本内涵不仅在于增加高考机会,更在于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利的育人理念与原则得以实施和验证。普通高中选课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构建了自主课程选择制度,实现了从“一班一张表”到“一生一张表”。自主选择的课程制度改变了传统静态的高中育人模式,使高中教育充满了压力挑战、激情活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多样化选择。以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选学新样态成为普通高中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选学制度的外显形态具体表现为走班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水平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多样需求提供课程资源菜单,设置不同课程层级与类型的教学班级,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班级。

  选考选课选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本书解释了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三大活动载体,即选考、选课、选学,构建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其中,选考是目标导向、选课是基础载体、选学是主体核心,三者在性质上表现出静态的选择性,在形式上表现出动态的自主性,在价值上表现出主体的适应性,三者高度联系、互为一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统一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之中,统一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之中,统一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制度之中,是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选择性本质的直接转化,是新高考改革精神的现实物化,共同建构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协同一致的育人新方式,体现新高考的选择性精神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

  本书强调,新高考既突出“选择性”特征,也重视“统一性”要求。从选考组合、选考次数到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的“统一性”取向,就是要避免“选择性”所带来的盲目性、功利化、趣味化,重在尊重教育规律,重在强化基础性、稳定性、秩序性、战略性。本书认为,选择性育人方式绝不是选择越多就越好,更不是为了选择而选择,“选择性”的唯一目的是走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统一性要求。

  其次,本书分析了选考选课选学惯习侵扰与条件缺失的现实困境。

  “指挥棒”惯习与选考功利性现象,本书发现,选考制度的核心在于引导普通高中转变育人理念和变革育人方式,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根本目标。然而,高考“指挥棒”的惯习却催生了功利化选课、套餐化教学的应试教育新形态和“田忌赛马”选考新现象。物理遇冷、理科萎缩,选考中的“马太效应”、选科中的避趋冲突与自主无助等现象,导致生涯指导窄化,选考咨询、综合素质“重而不要”。从表面来看,这是由于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归根结底,这既有学生自利心理、畏难心理、从众心理作祟,也有高中学校妥协心理、追效心理相随;既有“学而优则仕”考试文化的掣肘,也有新高考制度本身“漏洞”的影响,这其中交织着政府、学校、家长、考生多方利益的考量博弈,显示出强大的应试教育惯性阻力。

  五育失衡与选择性课程体系落差,本书指出,新高考改革在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发展的育人过程中,存在五育失衡和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本书从历史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当前五育并举过程中存在单兵独进、割裂推进、表层推进、疲劳推进的问题。五育之间的不均衡发展致使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体系存在落差。其一,在课程建构上,劳动课程普遍缺失;其二,在课程实施上,智育至上,它育旁落依然严重;其三,在课程资源上,个性化课程难以落实;其四,在课程评价上,以纸笔测试为主,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

  走班困顿与个性化指导缺席,本书阐释了选课走班是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深入研究以兴趣、学习水平或专业意向为理想导向的育人方式,在实践中遭遇的种种困顿,个性化、专业性的学习指导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选课走班的盲从性与专业性指导不足;第二,分层分类课程走班的差异性较大与个性化辅导缺位;第三,班级的双重性冲突与平行教育原则难题;第四,学校资源不均衡与自主选择性受限。

  最后,本书提出了选考选课选学秩序新构与策略改进的路径。

  选考博弈的合理性引导,本书提出,合理引导选考“博弈”的“零和游戏”心态。首先,要引导学生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的统一;其次,要引导学生个人成长与立德树人的统一;再次,要实现科学选才与社会公平的统一。要下大力气快速地推进教育公平,确保师资、办学条件、经费保障向薄弱学校大力倾斜,要给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实现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个人成长与立德树人、科学选才与社会公平的“三统一”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目标追求。

  五育融合的选择性课程完善,本书强调,五育融合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完善的理论依据有四:一是基于学生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二是基于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选择性教育的育人方式变革;三是基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指向学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四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指向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五育融合选择性课程体系的完善既要转换思维,从还原走向系统,又要转换视角从齐头并进到分类推进。总之,完善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根本价值定位和基本原则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这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载体。

  “学业、专业、职业”一体化的生涯指导设计,本书认为,一体化的生涯指导设计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主体,是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根本性问题。首先,组建专兼结合的生涯指导团队,促进大学与中学的有效合作。其次,推进学情分析的科学化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综合支持系统。再次,制定国家生涯指导标准,建立专业型社会生涯咨询机构。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生涯教育体系,构建我国生涯发展指导方针和生涯教育框架,为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资格获得和专业咨询机构建立提供合法依据。

  育人导向的学习空间改造,本书指出,新高考背景下选考选课选学方式的改变致使育人空间发生了重大转换,原有物理空间布局与新的育人方式不匹配,甚至相冲突。首先,充分认识育人空间功能转换的价值定位。育人空间从“有形”向“无形”、从“单一直线”向“立体多维”的功能转换,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有形界域。教室从上课场域到育人空间的综合转变,让教室成为课堂教学、学科实验、育人文化、教师办公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重建适合新时代育人目标与理念的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必将是提升高中育人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长期的教育命题。在当下“双减”的政策背景下,普通高中选考选课选学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活力、新问题与新挑战,仍需教育界同仁接续研究。愿每个人都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而贡献力量。

本文选自《选考选课选学——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序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