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古代女性的肩上霓裳,如此惊艳——东华大学出版社《汉民族民间服饰》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古代女性的肩上霓裳,如此惊艳——东华大学出版社《汉民族民间服饰》
2023-12-19 10:07:10  来源: 东华大学出版社 
 

  云肩又叫披肩或披领,是披在肩上的服饰部件,也是我国古代妇女尤其是明代以后带有礼仪色彩的重要服饰品。

  从最初简单的披肩形式,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种云肩,表现了女性服饰中鲜明的装饰艺术形态,成为我国汉民族各阶层女性服装艺术的重要符号,在我国汉民族民间服装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云肩的起源与发展

  云肩的基本形制为如意云式,以锦制成,饰有坠线,并以云纹为饰,披于肩上,故称“云肩”。

  云肩在古代常被视为仙人所披戴之物,如下图中披云肩的何仙姑,还有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披四合如意形云肩的观音等。

何仙姑披云肩形象

  云肩作为一种衣饰配件来说,起源于秦时妇女所着的披帛。它用一块纱或布帛围脖子一周,披佩在肩上,后来在唐代民间十分流行,并逐渐发展分化出霞帔与云肩。

《燕寝怡情图》着云肩的女子(清)

   “云肩”这一称谓的出现始于元代。

  据《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云肩是女子披覆于肩部的服饰品,一开始由元代舞女使用,到明代成为妇人礼服中的饰品,本朝汉族的新婚女子也使用。至清代中后期时,其装饰审美意义要远大于其实用功能,成为青年妇女婚嫁时不可缺少的衣饰品。

  作为民间女子的肩饰物,云肩的工艺与装饰精美程度仅次于宫廷水平,尤其是中层以上社会的妇女穿着的云肩十分繁复,结构层次感和立体感强,手工装饰精湛,堪称民间的艺术珍品。

云肩

云肩的形制

  云肩造型各异,除了传统的四合如意式外,还出现了柳叶式、花瓣式、荷花式、蝙蝠式、葫芦式、披风式等,搭配上也是极尽奢华,出现了叠加混搭型云肩。

  不仅如此,云肩的穿着场合也出现了分化,既有作为礼仪性比如婚礼、祭祀等穿着的大云肩,也有为日常普通穿着的云肩,如柳叶形小云肩。

  下图为云肩的主要形制分类:

云肩形制分类

  云肩的主要形制是四合如意式。整体为四方“如意形”云头前后对合而成,对称均衡连接,并以不同的色彩搭配及工艺缘饰形成渐进的层次,大如意下边缘一般都缀有几条绣花飘带。

云肩

  四合如意式云肩有一到四层之分,圈数有一到五圈不等,中间为如意领,领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云肩。这种多圈数的四合如意式云肩注重如意云纹样式的细节刻画。如意形作为纹样轮廓,在修饰上各不相同,将两个以上不同的形态的组合分割以形成不同的效果。

四合如意云肩

  云肩的纹饰设计上多以象征美好生活的花卉果实、生活场景或戏曲故事等仿摹形态作为题材。

  纹饰的色彩多样,通常以其中一个作为主色调,通过色相的对比来构成色彩视觉冲突,并在间隔、镶嵌、叠加、互补等不同处置中,力求营造绚丽的色彩效应,以达到传颂不同情感内涵的目的。

四合如意云肩

  其装饰技艺巧妙体现在它对每个部位都做精心的处理,钉绣、盘金、打籽、辫绣、锁绣和镶缘等技巧再结合贴切的针法,如平针、挽针、缠针、钉针、编针等手工技巧,强调以多样手法来丰富装饰效果。

  其他装饰形式还有缘饰滚边和连接用的珠饰和缀饰。一条垂饰上就有多种装饰手法,串以不同的花结或者蝴蝶结,在丰富的变化中表达多种吉祥寓意。

柳叶形云肩

  几乎所有四合如意式云肩的如意形外缘,都会镶有贴边或者细条滚边,或以金银线镶边,内缘常用细条机织花边。面料以丝绸为主,也有少量棉质云肩。

柳叶形云肩

  四合如意云肩穿在身上,层层叠叠,由小渐大,恰似古代佛塔的缩影,搭配云肩上所绣生动、鲜活的花卉生物和劳动生活场景,恰似融合了大自然一般,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一脉相传。

  本文内容来自东华大学出版社《汉民族民间服饰》。

相关阅读

汉民族民间服饰》(订购

东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的藏品为依托,结合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阐释了汉民族民间服饰艺术与文化,内容包括汉民族服饰的两种主要形制及其整体发展变化、服饰品的分类与介绍、服饰纹样的具体细化与展示、服饰装饰技法与技巧、汉民族服饰色彩应用与民族色彩观等。

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