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订购)
蔡汀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教育论著,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高度文化素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一书不仅提纲挈领地呈现了这位教育家宝贵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他那引起世人赞美的崇高教育品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这份“活的教育学”传递下去,在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
蔡汀,原名蔡兴文,原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1955年起开始翻译与写作,一生几乎都在与俄语打交道,直至今日从未停笔。2023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曾翻译、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译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女的家书》《苏霍姆林斯基讲美德故事》《书成就梦想》《马克思的自白》等30余部作品。
精彩试读
为了爱孩子,别具一格之创举
蔡汀
苏霍姆林斯基刚进入帕夫雷什中学时任职文学教师,1948年后,他才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但即便在担任普通教师的这段时间里,他也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了孩子,他费尽心力、别具一格地做出了一般教师想不到、做不到的创新之举。
其一,创办“快乐学校”。
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这部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教学的重要意义发表了精妙的论述。
我在任教最初的几年间就已经明确,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不唯一的领域。我对我们惯常所说的教学过程观察越精细,就越确信:真正的学校,就是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其中因许许多多志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对这样的人就会隐藏。教师的一张讲桌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
在这段论述中,苏霍姆林斯基充分揭示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而让儿童“快乐”地学习,也成为他创办“快乐学校”的主要“基调”。
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快乐学校”,许多人都称其为“创举”,并非我的一家之言。我参阅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译者评介,读来令我敬佩不已。在以“园丁的心”为题的前言中,译者写道:“本书第一部分所讲述的‘快乐学校’,就是这位教育家出自爱心的一项成功的创举。”啊,真妙!我内心自然流露出遇见知音之感。为什么说“快乐学校”是苏霍姆林斯基许多举措中的重要创举呢?那是因为不仅在过去,即使是在教育理念十分先进的当下,把“快乐”作为办学的宗旨也是一般学校很难办到的。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在孩子们入学前,就将他们招收进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让孩子们尽享在“快乐学校”里收获知识、互助友爱的快乐、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实在是教育史上别出心裁的举措。
听,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孩子们说话:
“孩子们,我们上学校去。”我对小家伙们说着就向果园走去。孩子们疑惑不解地望着我。
“是的,我们上学校去。”我们的学校将来就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
“咱们上学就从这儿开始,我们要从这儿看蓝天、果园、村子和太阳。”
苏霍姆林斯基怀着给孩子们带去快乐的心愿,在“蓝天下”开办学校,不但经常给孩子们讲美妙、有趣的童话故事,还把他们带入“幻想”的世界,让他们学着编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经过他的修改后,再讲给孩子们听。
在“快乐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常常带领孩子们到劳动的世界中去“旅行”,让孩子们的世界中不仅环绕着自然之美,而且充盈着劳动带给人的欢乐。
孩子们的健康状况也是“快乐学校”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们天性喜欢运动,喜欢跑跑跳跳,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给他们修建了一个游戏场。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是朋友和同志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教师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只有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更爱教师;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学生才会把教师看作德高望重的师长和朋友。
由此可见,创办“快乐学校”是苏霍姆林斯基发自内心爱孩子的一项伟大的创举。
其二,创办“家长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他的许多教育智慧和学说是人所共知的,而他在家庭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和探索同样建树卓越。早在任职帕夫雷什中学语文教师时起,他就十分强调“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他认为,要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个孩子能否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怎样的人,也取决于孩子怎样以父母为榜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子女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快乐学校”里,要想全面地了解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真正的教学就是不存在的。
为了培养好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不遗余力地花费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这一举措成为帕夫雷什中学家庭—学校教育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不仅是学校教师应当懂得的理论,也是学生家长应当知晓的事理。为此,他创办了“家长学校”。
参加家长学校的家长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离入学还有一两年的家长,受邀后可以自愿加入家长学校进行学习;另一部分则是已入学学生的家长,他们必须进入家长学校参与学习。家长学校里并不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而是以分组座谈的形式开展。家长们共分五个组,包括学前班组,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至七年级组和八至十年级组。每组每月活动两次,活动形式主要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课和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我们尽量做到,让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都能够把在家长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美的家庭—学校教育。”
与此同时,他还在书中列出了“家长学校”的一系列谈话题目,如“儿童从3岁到7岁的身心发展”(学前组),“家长的公民义务感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一、二年级组),“学校和家庭里的审美气氛”(三、四年级组),“怎样培养少年的兴趣”(五至七年级组),“青年时期世界观的形成”(八至十年级组)等。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共识,苏霍姆林斯基“家长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构建举措可为我国教育者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198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在国内出版。1988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整理、汇编、出版了俄文版的《父母的智慧之爱》,为丰富其内容,增加了《给儿子的三十封信和给女儿的信》。2021年,我根据《父母的智慧之爱》一书重新翻译,并以“家长教育学”这一书名出版。这本书基本上是以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学校”里同父母们谈话为蓝本编写而成的,是他把学校教育建立在家庭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的体现。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家长教育学》,顾明远评价道:“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心家庭教育,认为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朱永新说:“父母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决定了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用朴素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家庭教育的深刻道理,为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指明了方向。”赵忠心说:“全书(《家长教育学》)引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叙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向家长说明教育子女的科学道理,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家庭教育专著。”
以上三位教育专家的论述足以证明苏霍姆林斯基创办“家长学校”,在一次次谈话中为家长们答疑解惑等举措的伟大。《家长教育学》这部著作对我国广大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有人也许会问,创办“家长学校”很困难吗?答案是肯定的,它需要学校教师持续地去组织、去领导,需要教师和家长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需要教师花费许多时间去了解、研究孩子在学校、家庭的情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人……。创办“快乐学校”和“家长学校”实属不易,但也只有他人难以创造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出心裁。
本文节选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