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窗帘、窗口和媒介:清华社《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窗帘、窗口和媒介:清华社《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孔燕红(清华大学传播学院)
2003-12-10 17:13:25  来源:  
 
 软决定论是一种系统,它认为技术只决定事物可能发生,而不认为技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绝对的后果

 保罗·利文森在他的《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一书中追踪了在信息技术驱使下,媒介传播方式的演化过程,他甚至尝试着探讨这一过程在将来的状态。如果我们理解了窗户媒介的演变和发展其实是补救的成果,这会使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利文森的“补救媒介”理论。他用一系列的后生媒体对先生媒体的补救说明了他的见解,有限电视延伸到传统电视网络覆盖不到的地方;个人计算机对于书写媒介的补救。事实上,随着数字光纤网络技术的发展,利文森的“补救媒介”的理论可以找到更多的应证。补救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技术不断体贴人性的过程。
 当然,像窗户与窗帘对居室这样一劳永逸的补救,在其他媒介的发展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例证,媒介的补救是一个万年长存的工作,补救的同时在发展,发展的同时又在寻求补救。信息历史发展的过程正是在无法一步到位的各项技术革新中步步为营展开的,有时候某项信息技术的成就正好是预期中另一项技术失败的结果使然。作为一个软媒介决定论者,利文森十分愿意指出一些悖离初衷的重大技术发明,以强调技术在成就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中的非必然性。比如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初衷是想增加电话所缺乏的录音功能,没想到留声机却成为了早期的重要娱乐传播媒介。
 尽管技术成功的偶然性和技术挟带的先天缺陷注定了大多数媒体的进化很难获得像窗户和窗帘结合那样的“完美结局”。但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信息革命从满足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开始,不懈地推动了媒体从视觉、听觉,到视听合一的演化过程。“大部分媒介”在不断进行技术补救的汪洋逆境中,已经在不同的方面爆发出不可小觑的力量。
 首先是文字的力量,公元前12世纪中下叶,古埃及法老利用威权建立的一神教“太阳教”在经历了短暂成功之后最终失败,而稍后150年的摩西却将犹太人的“一神教”发扬光大,并传之后世。前者的宗教理念被象形文字的知识垄断型社会化解了;而后者所使用的字母文字较之于象形字更易掌握及传播,再加上摩西驾驭文字的非凡能力,使得他的宗教意志不仅在其生前传达给教徒和信众,更穿越了三干多年的时空,对今天的世界及其芸芸众生发挥强大影响。两种不同的文字对宗教确立和传播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力量,让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从一开始便受到人类信息体验的考验,而人类信息需求的发展又是如此强烈地驱动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于是一系列让文字得以广泛传承的技术发明出现在历史上,而书、杂纸以线性的方式成为文字留存的经典载体。
 其次,是声音的力量。在电子时代以前,乐器、建筑等等都被人们利用来做为扩大音效的工具。但是声音的力量直到19世纪有了电子技术的支持才真正被激发出来。电话实现了远距离人际互动,留声机成为全球音乐娱乐最早的媒介,无线电广播则在希特勒、罗斯福、邱吉尔等演讲天才的煽情演说中证实了声音的力量会引发战争,会牵引温情,会带来和平。
但人的五官中,眼睛为文字所培养起来的强势又如何能让位于听音的耳朵?电声媒介独自辉煌的时间很短,但它毕竟为人们的媒介选择提供了多路径可能性。视听很快走到了一起,集视听于一体的媒体成为强势媒体。这就是电视分流广播,有声电影替代默片,网络的非线性功能的扩张一定是图文声像并举的主要原因。
 对于信息革命发展的全过程来说,上述力量的呈现只是信息革命带来媒介变化的浮光掠影,然而,它们已经足以说明信息技术是如何左右人们的生活。技术在数字化信息革命时代带来的革新越多,其威权也越重,这样看起来视技术为社会发展核心的硬决定论者更有理由坚持已见了。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助理安德鲁·李普曼,他在90年代早期宣称电视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忘记你们的电视机吧。再过三年,它们便一文不值了。换掉他们的将是有着高清显视屏的计算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指令……”麦克卢汉在研究广播电台与电视时,发现广播作为一种“热媒介”最适合希特勒,而对于电视这种“冷媒介”来说,希特勒过于“热辣”,因此断言“如果电视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已经大规模问世,他一定会很快销声匿迹;倘若电视在希特勒之前问世,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可能产生了”。
 相对于思想单纯的硬决定论者,利文森和很多媒介专家,如小威尔森·迪扎德等人一样,更愿意保守技术与媒介同社会之间的界线。软决定论是利文森写作本书的核心指导思想,他指出,“软决定论是一种系统,它认为技术只决定事物可能发生,而不认为技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绝对的后果。”他们相信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信,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人的选择。社会的选择和经济的制衡等因素作为几股重要的力量参与了信息革命的洪流。李普曼对技术的迷恋以及麦克卢汉对媒介力量的推崇,使得他们忘记或者是故意忽略掉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等因素对媒介、技术在人类生态圈中存在和占据位势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迷恋技术的人追求理性和逻辑原则,技术中立者则希望从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四个维度去寻求人类理性及感性层面的多向度满足与需求的实现。在《软边缘》一书中,注重感性的人们毫无疑问会更多地看到信息革命的过程是技术与人类生态不断适应的过程,强调理性的人则会坚信信息技术的补救最终会赢得窗户与窗帘的完美结局。也许,二者终将殊途同归?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 保罗·利文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5.00元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