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课程怎么教?高教社《走进课堂——初中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在案例中寻找坐标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新课程怎么教?高教社《走进课堂——初中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在案例中寻找坐标
2003-12-11 17:39:51  来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新的课程理念开始逐步进入具体化的实践进程,新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实践,被推上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在没有传统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借鉴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这些综合性课程的编写意图,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新开设的综合性文科课程之一,《历史与社会》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与社会》作为学生介入社会、释放和发展自己才智的平台,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学生可以在这个开放性的课堂里面找到自己社会化的入口,甚至可能完成初步的社会角色的认同,上述的教育范畴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从而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可以成为封闭的传统的课程打破原先的自足性,获得开放品格的一次可贵突围,但这次突围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并不决定于这个课程理念是否先进,而是在于一线的教师和他们的学生的自觉程度。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以及实验区教学实践的总结,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逐渐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整合,尽力为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践铺路。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走进课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就汇集了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一线的案例,这些案例用最生动的材料记录了在实验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思考,尤其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具体方式,是一份很难得的关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文档,正如本书的主编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院长韩震先生所说:“教育不应该成为制造失败者的场所,而是激励学生的加油站。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培养学生的成长。”这本案例文档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现状,并为我们勾画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现的方式将教学案例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侧重于不同的课型所用的教学方法,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中的运用,如“讨论辨析”篇的案例多数是将具有可以讨论辨析的课题交给学生,在讨论中重塑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课程的主体和课程本身,从而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并在新的起点上完成对自身的审视、定位和超越,成为课程改革发展和深化的动力之一。例如书中第三个案例是《拂去商人面孔的尘埃》,在案例中提到,一位老师在教“中国古代的商人——晋商和徽商”时难以找到突破口,在电脑上浏览信息,在偶然看到的“渴了就喝祁门红茶”的广告词中得到启发,用生产于安徽祁门红茶的饮料瓶作为悬念,开始了精彩的一堂课。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但也真实地说明了教师自身提升的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但表明了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扎实认真地做课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在这看似偶然的感悟中,表现出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进和学习意识的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较为少见,传统教材的封闭性促成了教师在自身学习和思考方面的欠缺。
 除了“讨论辨析”,还有“课堂交流”、“角色扮演”、“走出教室”等三组教学案例,分别用翔实的课堂实录记录了教师和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下各自的转变和发展。教师获得了全新的教育高度和理念的平台,并用更合理的目光关注指引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生也在新的学习和体验中提升了自己的学习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释放自己学习和参与社会激情的规范的方式,这必将对学生建立健康的观念和良好的社会意识提供一个渠道保障。在这里,看似没有多少新奇的方式实际上承担了一个教育上很重要问题的解决,即教育效果的实现。毫无疑问,教育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受教育者的参与,而且参与的态度主动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实现。显然,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效果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因而,可以说本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这种原始案例的方式保存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思考和探索。虽然有些地方有些细节看上去仍然很粗疏,并不具有多大的普遍性,甚至有些案例追求形式的新颖,却忘记了教改的本身不是张扬的、浮躁的表演,而是让学生获得独立自由思维的能力。而且,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思维的绝对化,例如,缺乏对以往的教育经验的大胆借鉴,仿佛怕使用传统的听讲、记忆、练习等方式会损害改革的彻底性。其实,如果割裂教育的传递性而盲目追求完全新的模式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将以往忽视的许多可贵的东西诸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张扬出来,而不是去完全否定以往的东西。本书的另一位主编梁侠先生在评论《我们怎么认识网络》这一案例时强调:“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实践性,但不排除有时候需要教师的‘一言堂’,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一言堂’是否为学生所认可、喜爱和关注,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不仅是指身体的有形活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火花的迸发。”但从各个案例来看,一线的教育者就显得有些过于谨慎,甚至有点矫枉过正。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无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成果的一次展示、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反思的文本。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教改的具体实践,都能受到很大的启发,它是一个坐标,标示着当前的教育改革所走过的路和未来的方向,会给每一个思考新课程改革的人提供一个标注思路的轴线。  (《走进课堂——初中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1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