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订购)
[印度] 阿马蒂亚·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现代孟加拉国的达卡和圣谛尼克坦的小大学城,加尔各答,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森在书中忆及这些地方中的每一处时,都巧妙地再现了“家”的氛围。他对来往于达卡与父母祖居间的那些河上旅行记忆犹新,他对孟加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探究令人叫绝。1943年,他亲睹了孟加拉饥荒的灾难性演进,翌年又目击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紧张关系的恶化。在印度独立前的数年间,他的一些家人因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身陷囹圄。
就读于泰戈尔在圣谛尼克坦创办的给予心智充分自由的学校,以及在加尔各答学院街咖啡馆里的那些令人兴奋的交谈,都对森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剑桥,他与当时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关系密切,而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皮耶罗·斯拉法则尤其过从甚密。皮耶罗·斯拉法不仅与维特根斯坦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斗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森在旅居欧洲和美国多年之后,于1963年返回印度,本书内容也就截止于此时。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揭示了森的个人阅历是如何影响他对经济学、哲学、身份、社群、饥荒、性别不平等、社会选择及公众生活中的议事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念的形成的。他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学习给人的愉悦和友谊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援引了历史上的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的言论,包括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十六世纪的阿克巴,以及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莫里斯·多布、肯尼思·阿罗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尤为可贵的是,森强调了尽可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心怀跨越时空界限的人类同情与人类理解以及在世界各地都能有归家之感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1953年森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和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不但是经济学家,而且是人文学者。他虽倾力于学术,但也分外关注现实。他的学说和思想因为充满理性和济世价值而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他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和高度评价。
媒体推荐
森先生的回忆翔实而鲜活,其中蕴含着各种沉思:关于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得失;关于古典语言在年轻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关于圣雄甘地与诗人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间的哲学分歧;关于孟加拉大饥荒;关于英国和美国在理解经济学方面的差异……森先生的回忆录中最引人入胜的章节是……那些充满爱意地甚至是慵懒地讲述他的童年和求学经历的章节…… 森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科学工作者,同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许多狂热崇拜者将他视为为受压迫者发声的经济学家。他是如何成为全球进步偶像的,这将成为他下一本回忆录的引人入胜的主题。
——Tunku Varadarajan,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优雅而充满希望的书……对共同人性的信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包容性和宽容的承诺,对森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他希望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真实的人和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他欣喜地回忆起在加尔各答读本科时的情景:在当地的咖啡馆里,他与同学们进行了数小时的热烈交谈……森是一个魅力十足、引人入胜的叙述者,他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论变得有吸引力,更不用说让普通人也能理解了。
—— Barbara Spindel,《基督科学箴言报》
森是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魅力,对优美的句子有着如此清晰的天赋。这是一本精彩的书,是一个世界公民的写照。
—— Philip Hensher,《旁观者》(英国)
森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还是一位学者。他通过学术研究和积极行动,通过朋友和偶尔的敌人,为更崇高的家园理念——也就是世界理念——而奋斗终生。
—— Edward Luce,《金融时报》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