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教师工作手册》(订购)
唐挈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是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外在呈现。
01
为什么要进行家校沟通
1.有助于加深家校相互理解
家校相互理解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者志同道合、一致行动的时候,才能实现被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家校沟通为家校相互理解架起桥梁,而家校相互理解成为家校合作的“支柱”。
在沟通中,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家长。家长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教育理念、自身素养以及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习惯要求千差万别,家校沟通有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教育提供给学生的环境和氛围、家长对孩子和对学校的期待等相关信息,教师只有充分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从成长环境上理解学生,制订出对学生有效的教育策略。在家校沟通中,教师还应关注、了解家长的性格特征、心理因素、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和沟通策略,使沟通因人而异,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例如,在和一位身体情况不好,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只能独自承担教育孩子任务的妈妈沟通时,可以先充分肯定她的付出和不易,更容易拉近情感上的距离。
在沟通中,教师也应引导家长理解学校。引导家长充分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理解班主任的带班理念,要在认识上家校步调一致。及时向家长阐明学校各种安排、决策、做法的缘由和良苦用心,引导家长和学校站在同一出发点。家长和学校好比交响乐队中的协奏者,如果不能达成对“曲谱”的一致认识,极有可能出现不和谐的“走调”现象。家校沟通能够及时发现有可能造成“走调”现象的各种因素,迅速纠偏,保障和谐与顺畅的合作。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整体,而家庭教育普遍关注的是个体,家校沟通能有效引导家庭将个体与整体结合起来,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果家长能充分地和学校共情,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2.有助于增强家校相互信任
家校相互信任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可以提升教育的效果;而对家长来说,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帮助指导能弥补自己在教育专业上的不足。因此,家校之间建立正面的、相互信任的联系是家校合作的起点。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由于家校沟通不畅,家长对学校理解片面或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等种种因素导致家校之间信任缺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家校沟通对构建家校信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通过良好的家校沟通,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情感联结,使彼此相互理解,才会形成信任的纽带。试想,一个不信任学校、不信任老师的家长,怎么会配合学校教育,实现好的教育效果呢?
家校沟通,是破解家校信任危机的密码,学生和家长需要与老师和学校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每一个学生的困惑或每一位家长的不解,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解释、劝慰,就能在第一时间“灭火”,当学生和家长通过和老师的沟通,理解了学校的良苦用心的时候,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每一次家长遇到了教育的难题,老师们都能给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孩子的问题也得以逐步解决,家长怎么会不更加信服老师,信任学校呢?
3.有助于形成家校相互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家校合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育人效能的必由之路。
家校沟通,能够有效增进家校互信,使家庭、教师和学校达成持久的合作。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家庭也同样是教育重要的阵地,可以通过多种沟通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也要创建更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双方在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中合作,在合作中加深理解和互信。一个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感受到孩子进步与快乐的家长,会更愿意与学校合作去助推孩子成长。
02
如何进行家校沟通
1.沟通的原则
家校沟通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家校沟通的效果对教育教学的效果将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为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应秉持如下原则。
首先,相互尊重。家长与学校是合作关系,双方应该保持平等、互信和友好的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有礼有节,不仅能够彰显教师的道德修养,也能使家长对教师产生好的印象,增强信任感。其次,公正公平。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以诚相待,对事不对人,要让家长明白沟通是为了推进孩子的成长。再次,将心比心。要能够用平和冷静的态度面对家长的情绪,能够理解和体谅家长的压力与困难。最后,保护隐私。要在沟通过程中具备保护隐私的意识,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指责,避免泄露家长和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等隐私。
2.沟通的策略
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万家灯火”,教师在沟通中面对的家庭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沟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要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接纳,一种宽容,能沟通心灵,增进信任。微笑能使人产生亲和、舒缓的感觉,会缓解对立情绪,赢得家长的好感。其次,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学生的家庭情况各异,每个家长的阅历、素质、性格不同,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和信任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要理解和接纳这种差异,应用不同的谈话风格和技巧来面对不同的家长,要耐心倾听合理的诉求,也要坚定果断地拒绝无理的要求。和家长沟通时,要先讲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的不足。讲孩子的优点时,要说得具体,语言要热情积极;指出孩子的缺点时,要有理有据,语气要舒缓婉转。最后,要多倾听,会引导。给家长充分的时间表达他们的情绪和观点,教师应耐心地倾听,最好能积极地回应或用笔记一些要点,家长会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要善于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待效应”,把对学生的肯定、期待和激励充分地向家长表达,让家长与孩子、学校站在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沟通的方式
家校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单独约谈等,也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电话联络、家长群、微信、公众号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能善于使用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那么一定能够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全方位认识,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传统方式——家长会、家访或单独约谈。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或是一些重大教育教学事件的前期,学校通常会安排一次家长会。教师要对每一次家长会的主题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精心的准备。尤其现在基本上采用年级家长会后再进行班级家长会的形式,要强调重点事项,同时避免过多的重复性内容。家长会以整体情况介绍为主,总结班级前期工作,提出当前的问题和建议,培育向上的信心。家访一般安排在假期,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家访主要是增强对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理念、亲子关系等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建议和家长、孩子共同进行,避免让孩子产生“告状”和“告密”的感觉,同时有利于观察亲子关系,为后续的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方向。单独约谈建议非必要不使用,学生比较忌讳“找家长”,家长对单独约谈的反应通常也是比较忐忑和紧张的。如有必要,一定要和家长讲清楚单独约谈的原因,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而不是成为被指责、受批评的对象。
现代方式——电话、家长群、微信、App、公众号等。打电话的优点是直接,但缺点是不易留下谈话内容的记录,遇到个别善谈的家长可能耗时耗力。另外,由于其即时性的问题,也容易产生情绪冲动或不严谨的应答。家长群除了通知、接龙的功能以外,最好的功能是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活动图片或视频及时和家长分享,使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微信方便个别联系,具有即时性,效率也比较高,并且可以根据教师的时间安排来调整回复消息的时间,同时有充分的时间对发出的文字进行斟酌和润色,能够作为教育痕迹留存。家校沟通App功能比较强大,在填写表格信息和发放成绩等功能上有充分的保密性,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后,不仅学生能见到,家长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批语。公众号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好帮手,不仅能让家长们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了解孩子们的在校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在经营公众号的过程中,在写作、排版、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且可以一键转发,既方便家长们发朋友圈和亲朋好友分享,也能扩大学校和班级的宣传力度。
本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年教师工作手册》一书。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