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本书带你了解海洋文化——燕山大学出版社《深蓝之境:海洋文化的多维解读》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一本书带你了解海洋文化——燕山大学出版社《深蓝之境:海洋文化的多维解读》
2024-07-15 09:37:03  来源: 燕山大学出版社 
 

  深海里的世界一段探索传奇海盗的惊险旅程,追逐自由无畏的海洋精神;一部叙述海权斗争的磅礴史诗,展现波澜壮阔的海上风云;一幅描绘海洋贸易的辉煌画卷,勾勒繁荣昌盛的丝路新篇。

  全面解析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内核,呈现海洋文化在物质、精神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宏伟蓝图。

 《深蓝之境:海洋文化的多维解读》(订购

刘昌

燕山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海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载:“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物产的宝库、心灵的原乡,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发展、连通了世界。

  而海洋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在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可能是渔猎方式、生活习性,可能是建筑绘画、文学艺术,可能是战争炮火、抵抗妥协,可能是对赤潮的认识,也可能是对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疑惑,抑或是人类对海底宝藏的无尽渴望。

  由燕山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深蓝之境:海洋文化的多维解读》一书,是一本全面探讨海洋文化及其相关主题的著作。全书共分为10个章节,包括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中西海洋文化探源、海洋文化的载体之海洋物质文化、海洋文化的载体之海洋精神文化、海洋文化的载体之海洋实践文化、海权思想的演进、海盗现象与欧美海洋文化的同构、基于海洋通路的文化传播、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

  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构海洋文明叙事体系,探究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并阐述海洋文化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以下为大家摘选书中部分内容,带领读者朋友们进一步地了解海洋文化。

海洋遗址

  海洋遗址应当是一个既新鲜又古老的课题。自人类与海洋开始产生联系,其生活痕迹就不再局限于海平面之上。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将曾经辉煌的人类古文明淹没海底;无数沉船散落在海洋深处,与之相伴的有瓷器、金币、枪炮、弹药,还有令人唏嘘的生命与灵魂,以及那些被尘封在海水中的故事。这些构成了海洋中一种独特的样态——海洋遗址。试想一下,如果把海洋的水全部排光,将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物出现?古代城市?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种类繁杂的沉船?各种型号、军事或民用的飞机?抑或是散落的古生物化石?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开启了人类发掘水下遗产的大门。受潜水装备和技术的制约,20 世纪4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潜水钟进行短暂而浅层的水下活动,直到1942年“水下呼吸器”的发明才得以将人类送入更深的水域。其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深潜设备、水下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水下机器人、重型吊装等技术相继应用在水下考古领域,那些尘封在海底的故事才得以被发现。

  一、海洋城市遗迹

  海洋遗迹指因地震活动、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被湮灭于海洋的沿海城市或村落。现在经过考古发现并证实的海下遗址虽为数不多,但每一个被发现的遗址都因海底沉积物的包裹,保存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与信息。通过对海底城市遗址的勘查,可以有效追溯久远时代的人类活动,既可用于佐证和填补历史空白,也丰富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譬如,希腊福朗荷提水下古城,经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遗址时间起于公元前4万年左右,止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基拉达海湾是迄今为止在地中海东南部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浅水水下考古遗址。牙买加皇家港位于牙买加岛,是17世纪后半叶位于中美洲金斯敦港附近的一座城市,也是当时加勒比海地区的航运中心。在那时,皇家港是掠夺者和海盗青睐的避难所,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和邪恶的”城市,是主要的商业中心。1692 年皇家港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城市面积三分之二的区域沉入加勒比海。灾难过后,在皇家港的基础上建立了金斯敦,即今日牙买加的首都。基于对人类沿海活动历史和地质变动、自然灾害的推测,有理由相信海下城市或村落遗址远比现在发现的要多。

  二、海底沉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人类利用舟楫在海上航行,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水上载具的破损与沉没。千载以来,因自然、战争、人为等原因导致的客船、货船、工程船、军舰、潜艇等沉船不计其数,散落于海底的金属、瓷器等种类繁多。发掘古代沉船遗址,对于研究船舶建造技术的变革、了解海上贸易历史和内容、探寻先民海上生活特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南海一号”是我国南宋初期一艘往返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沉船,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沉船。自1987年发现至今,对其的考古研究工作从未停止,南海一号发掘采取的整体打捞方案系全球首次。2007年,残长22.1米、最宽处9.35米的“南海一号”沉船被整体移至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全面进入发掘阶段。截至2019年,船上物品清理工作进入尾声,出土文物超过18万件,其价值不可估算,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船上出土的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除此之外,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山东蓬莱元、明沉船,浙江宁波古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湾元、明沉船,福建平潭岛、南日群岛海域沉船,福建泉州湾宋代沉船,西沙群岛海域古代沉船,东沙群岛海域沉船等考古发掘亦填补了我国海洋文化脉络中的空白,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迅速崛起。当前,我国水下考古综合能力已由后起者跃升为领跑者,相信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更多海底遗址将被发现与保护,中国海洋文化的宝库也会因此更加丰富与绚烂。当然,在全球航线上还有许多沉船,它们散落在全球水域,且因海流与泥沙流动早已不在原来沉没的位置。但只要它们依然有残骸存留,就都是人类历史宝贵的记忆。

  三、其他遗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届大会上正式通过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性公约。公约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定义,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至少100年以来,周期性地或连续性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如遗址、建筑、工艺品、人的遗骸、船只、飞行器,以及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约》中指出,水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国家都应负起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责任。强调制定《公约》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和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使公众了解、欣赏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应该鼓励人们以负责的和非闯入的方式对待仍在水下的文化遗产,以对其进行考察或建立档案资料,但这些活动不能妨碍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更不能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开发。

作者简介

  刘昌,1982年生,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海洋历史文化与中外关系,致力于发掘和弘扬中国海洋文化,探究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历史性、客观性与理论性,擅长使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解构西方海洋文明源流。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