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汉字春秋: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出版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汉字春秋: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出版
2024-10-30 14:00:2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字春秋:汉字里的中国文化》(订购

王强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说

从文字到文化

王强

  在我于人大附中教书的第十个年头,一个日渐明晰的理念终于确凿起来——读书必先识字。

  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有一半的时间在高三。我常常思考一件事,为什么一道命题作文,有的同学思如泉涌,汩汩不尽;有的同学却望题兴叹,困窘无言。为什么有的同学对题目的内涵能够精准地把握,而有的同学却总是审偏了题……后来我发现,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题中关键文字的理解。譬如说“论担当”这一题,同样是“担当”二字,在不同学生的脑海中其展开的尺度大不相同。我犹记得一篇佳作,将“担”解作承担,将“当”解作面对,所谓“担当”,就是敢于面对在先,勇于承担在后。

  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对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决定了学生全部的语文水准。譬如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便分析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落木”一词何以不用“落叶”。因为“木”字干燥、微黄、空阔的暗示性,更合乎此诗萧瑟的意境。而“叶”则饱含着水分。撇开其考据的严谨广博不谈,这一份对文字的敏锐真可谓强到极致了。

  于是,“读书必先治学”这句古训便重新在我的记忆中鲜活起来。往昔在大学里,学习古代音韵训诂之学,这句格言我记在心中,却不曾鲜明。如今我才深刻理解,所谓“读书必先识字”,不是单单指向蒙学意义上的认字、识字,而是强调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准确感受文字的意义。如此由文字而文句,由文句而文章,由文章而文化。

  实际上,我在研究《说文解字》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

  比如,很多文字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暗含哲理。我们中国人常讲“一日之计在于晨”,“晨”本应写作“䢅”,上面不是“日”,而是“臼”——拿东西的两只手。下面的“辰”字,是一种犁地农具的形象,类似犁。所以“䢅”是一个会意字,手持农具下地干活的时辰就是“䢅”。“䢅”字天然具有教育意义,使人一看到就想着要勤勉些,不要偷懒。又如“武”字,小篆的字形,是“止”与“戈”的组合,所谓“止戈为武”,中国人认为战争的终极意义在于止战。至于“国”(國)字,最初写作“或”,是一个人拿着“戈”,守卫着城池的形象,可见中国人自古便有保家卫国的血性。这就是文字中寄托教化。

  不少小朋友学写字常常搞混左耳刀和右耳刀,其实,左耳刀的字多与山丘有关,右耳刀的字多与城市地名有关。比如陡、险,均是形容山势。阴、阳分别指山的北面和南面,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古代的国家多为城市国家,一国也称之为一“邦”;有先王宗庙的城池叫做“都”;城中五户人家为一“邻”;外城叫做“郭”,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也。在文字的世界中,凡事总有其道理。

  还有的知识颇为冷僻。比如《红楼梦》里有“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回,我曾读到有的版本写作“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对这个“广”字颇为不解。后来研读《说文》才知道,“广”是指山崖岩洞处因山所造之屋。继而我们会发现,很多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字都以“广”为部首,比如存放文书、武器的地方叫做“府库”,厨房叫做“庖厨”,院子叫做“庭院”,学校叫做“庠序”,祭祀祖先的场所叫做“庙”。

  2020年,我特地申请开设“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这门国家选修课,后经学校审批,升格为大学选修课。这门课的“说文解字”,不仅仅指阅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指评说文字意蕴、解说文字内涵这样一种教学内容。我的教学目标有三:

  其一,了解汉字造字演化的源流;

  其二,唤起咬文嚼字的敏锐意识;

  其三,扩展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校一系列的大学先修课,较之中学的常规课程,常常具有一种上位性。譬如这门“说文解字”课程,较之中学的文言文,更有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高度。所以,文字学的研究,首先对文言文学习大有裨益。不过,在多年的研究与教学中,我对文字研究之意义的认识,慢慢跳出了最初应对考试的局限。应试,那不过是学问研究的副产品罢了。我2020年第二学期开设此课,最终竟有130余人报名,学校为我安排了200人的公共教室,才得以顺利、舒畅地开课。我想为同学们提供的,是一种更广泛的视角、更高的站位、更饱满的文化大餐。如今讲求“大语文”,我认为,再大的语文,也要回到小小的汉字,否则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泡。

  所以,“读书必先识字”——这句历史悠久的治学古训,它所揭示的乃是汉语的底层逻辑,即汉语的意蕴与文化,全部蕴藏在一个个独立的汉字之中。理解儒家文化,绕不过一个“仁”字;理解老庄思想,离不开一个“道”字。而那些构思精巧、饱含深情的唐诗宋词,更是离不开咬文嚼字的品读。我们现在强调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是对文化的深入、广泛、扎实的认识。文化的宇宙,就藏在一个个汉字的小小道场里。

  字中乾坤,可谓大矣。

  希望我的学生,和这本书的读者,能够由此入门,不断精进。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