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简史》(订购)
李翔、一森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Μουσεῖον,意思是“缪斯的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正是脱胎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古典时期的憧憬,其在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改造社会的使命。尽管随着时间、地域的不断变化,其呈现出来的形态各不相同,博物馆的使命却从未发生改变。
博物馆的起源
15世纪君士坦丁堡陷落,经历了中世纪宗教对知识的垄断后,西欧诸国通过寻求庇护的东方学者和意大利商队,重新知晓了这片土地上一千多年前古典时期文明的繁荣景象,自此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古希腊/罗马这个“文明和理性的时代”的憧憬和探索。文学家和画家们也通过对存留典籍和古罗马时期建筑的参考,尝试描绘他们心中“文明和理性的殿堂”。如在拉斐尔·圣齐奥(1483—1520)的《雅典学院》中,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苏格拉底(?—前399)等学者在巨大的穹顶下辩论和研究。同一时期流行的乌托邦题材小说,也同样热衷于描绘如亚特兰蒂斯等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失落之城”。
随着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以及17世纪从法国开始兴盛的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科学和文化相继从宗教和皇室中解绑。这也使得基础文化教育在欧洲普通民众中日渐普及,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开始逐渐向崇尚理性和科学转变。
得益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当时欧洲对世界的认知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收藏热”逐渐开始在欧洲的学者和贵族之间流行起来。区别于传统收藏家对珍宝的收藏,16世纪后不少收藏家们以收集科学典籍、最新的自然发现——如标本或矿石为荣,而那些专门用于陈列个人收藏的空间被称为“珍奇屋”。收藏家的这种用来向客人们展示自己收藏成果的小房间,被认为是现代“博物馆”的前身。而在这些收藏家中,英国的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应该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位。
汉斯·斯隆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收藏家,为了确保自己庞大的收藏可以留存于世,晚年时他将自己的7万余件藏品、5万余册藏书捐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1683—1760)。然而如何妥善安置这批庞大的藏品,也成了英国政府的一个难题,最终在当时英国国会议长亚瑟·昂兹洛(1691—1768)的斡旋下,英国政府于1753年通过了《大英博物馆法》,明确了将建立一家国家博物馆以收藏和展出汉斯·斯隆的捐赠,同时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筹募用于建造和运营博物馆的资金。
《大英博物馆法》是存世的第一部关于博物馆的法律,它遵循斯隆的意愿,规定这些收藏将被永久保存并供人使用:“该博物馆会将藏品保存并维持下去,不仅供学者和好奇的人们来观看和娱乐,并且要让普通民众从中获益。”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于蒙塔古大楼开馆(现址的街对面),成为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
同时期成立或开放的博物馆还有原属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乌菲兹美术馆(1743年向公众开放),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1764年成立)和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1785年设计建造)。然而在所有这些博物馆中,没有一家的影响力和被赋予的意义可以与法国卢浮宫相比拟。随着法国大革命引领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的不断深化,巴黎人民于1792年起义并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1793年8月10日,为了纪念起义胜利一周年,巴黎举办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聚会,卢浮宫这座曾经的皇家宫殿也于同一日正式作为国家公共博物馆面向全民开放。这一天,法国皇室历经数个世纪收藏的艺术珍宝首度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建筑里,欣赏这些原本专属于皇室的珍藏。这种代表法国乃至欧洲最高文化水平且平等而自由的欣赏氛围,似乎让人们找到了“乌托邦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殿堂”的人间实体,从此卢浮宫不断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学习,世界各地的学者如朝圣一般纷至沓来。
这股由攻占巴士底狱掀起的法国大革命思想解放大潮,似乎随着卢浮宫的对外开放达到了一个顶点,法国也因此成为西方文明世界“自由”“民主”的象征。不论是这种全民参与的博物馆形态,还是其庞大的收藏规模,都足以令法国的盟友和敌人感到不安,欧洲各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建造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的大潮,试图向其他国家证明自身也是自由、民主的,向国民证明本国的文化同样值得骄傲。10如比利时的皇家古典艺术博物馆(1801年对外开放,现改名为布鲁塞尔古典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1808年对外开放)、威尼斯学院美术馆(1817年对外开放)、米兰布雷拉画廊(1809年对外开放)等,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卢浮宫的影子。
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博物馆简史》。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