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可视化课堂》(订购)
谢幼如 等 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视化课堂是指以可视化教学理论为指导,基于人的大脑思维方式,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呈现与分析,持续拓展学生具身认知,有效提升学习效能的新型课堂。因此,构建可视化课堂可以实现教学信息交互,促进学生知识生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01
实现教学信息交互
可视化课堂通过对符号、文字、图像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将以往难以理解的隐形教学信息显性化,并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教学信息 间的相对关系。同时,可视化课堂在智能可视技术的支持下,极大程度上革新了课堂教学交互的形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以及“学生和自己”提供及时、有效的交互,使得课堂教学信息得以真正、自然地实时实地的交互。
可视化课堂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以自主设置课堂可视化透明度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动态可视生成,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并使其实时持续地介入课堂交互中,从而增进课堂交互自由度,有效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提升学生的具身体验和具象表达,实现面向个体和全体学生的良性教学循环。
02
促进学生知识生成
知识经济时代的课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助力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产生和运用新思想,逐步获得新知识。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有83%左右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如何利用图形、图像等视觉呈现方式准确地获取信息、知识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可视化课堂对实现知识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可视化课堂旨在“将不可见变为可见”,利用智能可视技术将课堂中学生生成出来的知识进行可视化呈现,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直观的知识支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生成。
同时,可视化课堂利用各种智能可视工具,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复杂又抽象的概念知识、数据分析、思维交流等活动与过程以清晰、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发展学生知识生成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03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可视化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引领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与优化。可视化课堂通过创设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充分活化其学习思维,推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高效地完成自身知识网络的构建。可视化课堂支持教学全过程深度探索的智能跃迁,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整合,通过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可视化后的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监测教学情况,科学进行教学管理,精准实施教学决策,以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课堂中师生整体向上发展。
04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可视化课堂作为一种减负增效、打破传统课堂形态的新型课堂,充分契合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要义,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动学生社会参与。具体来看,可视化课堂使教学的着力点由表层深入内核,由“树梢”深入“树根”,助力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获得优良的学习体验,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有效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各项思维能力,实现教与学的转型升级。 可视化课堂与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展过程中以知识为明线,以素养为暗线,借助智能可视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助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和能力,以实现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转变。可视化课堂通过课堂的创新变革得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持续培育更多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人才。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可视化课堂》。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