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童年“留白”》(订购)
胡华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全书共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这样一所会“留白”的有中国色彩的幼儿园,向我们全景展示了闹中取静的自然环境,“虚室生白”和有呼吸感的内部环境设计,回归传统、自然、本真与儿童的生活化学习方式,和尊重儿童的《儿童宣言》;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样式和花草园创建过程,第三部分介绍幼儿园发展的四个阶段:制度管理、文化管理、信仰管理、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阶段;第四部分介绍办学思想的形成,包括教育思想、课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第五部分介绍了一群志同道合、有教育情怀和大爱的花草人,他们了解儿童、倾听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把工作变成信仰,与儿童和花草园共同成长;第六部分心与大道和,记录了教师、孩子、家长心目中的专业、敬业、乐业的园长和“诗意”工作、生活之地的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纪实自传,一本由园长、教师、儿童和家长共同完成的记录幼儿园生活的书。幼儿园管理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介绍
胡华,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家长手册》的编写专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儿童保护项目”专家及教师手册、家长手册编写负责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幼儿园女园长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胡华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主持课题6项,出版《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等多部畅销图书。
书摘分享
01
2004年,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开园初期,我到幼儿园参观,见到了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幼儿园:环境色彩丰富而柔和,学习材料开放,主题活动老师也带得不错……而到了2013年,我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的一位同事来园时,园里没有了见惯了的那种色彩斑斓、热闹和嘈杂,许多墙面出现了“留白”……胡华开始谈中国哲学“大道至简”的理念。
这样行吗?当看到孩子们自在地生活着,自由地游戏着,以及他们学习、思考的痕迹,我明白,胡华和幼儿园正在往一条新的道路上出发……
02
幼儿园教育何为本、何为辅,决定着管理者如何呈现出一个机构的繁简疏密。以儿童为本,以人为道,师法自然,必然大道至简。几次交流后,我逐渐体会出胡华的一些“道”。
尊重儿童
胡华通过读哲学,悉心地通过儿童生活来读懂儿童。她还让老师去掉先入为主的想象,放空大脑,看到孩子的力量。让我非常有共鸣的是,在幼儿园,花心思让幼儿在集体中仍然处于童年应有的自在状态,是最要紧的。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幼儿园处处体现出对儿童需要的尊重,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对儿童智慧的保护,对儿童创造的崇拜与敬仰。例如,在幼儿园,孩子们有属于自己的私密小抽屉、三三两两闲话的小屋,可以和同伴亲密自在地交流,这为孩子们留出了心理的自我空间。孩子们会自己讨论各种规则,逐步明白: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这种精神上的舒缓与自由,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信念:自己对生活是可预测、可掌控的。幼儿园里活动时间有弹性,给孩子们留有探索、游戏、解决问题的自由。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将孩子们的精神紧张和压力降到最低,从而为开展好奇、勇敢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对于儿童的“学习”,胡华也用“尊重”二字提醒自己不去贪多、求难,而是采取孩子们熟悉的生活路线、文化路线。课程内容大多与中国人的“优雅”生活、民族文化有关。从“畅游日”的实践开始,幼儿园提炼出了一套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内心的课程。每个活动都有观察、有查阅资料、有讨论、有质疑,重要的是,还有等待,因为每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学习都要历经时间的积淀。
尊重员工
走在幼儿园里,胡华不停地和每个人打招呼,看得出,她尊重这里的每个人。她说,大家不仅是同事,更是同道中人。在这里,每个员工都会敞开心扉,试着观照自己的内心,寻找到自己当下的使命。这样的管理不仅让员工们内心对工作、对儿童产生了热爱,也让他们知道,每个平凡岗位的工作都有不凡的价值。在这所幼儿园里,每位成人都可以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自身携带的文化也变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交谈,也可以和厨师、保安师傅、保洁阿姨交谈,他们一起建桥、一起做饭、一起生活,学习着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尊重家长
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平等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胡华对这一“根本”下了真功夫。虽不易,却乐在其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倡导学校(幼儿园)和家长,还有社区成为合作伙伴。胡华对此想得很深远,“家长提升了,觉悟了,才有生命中高质量的陪伴”。她与老师们同家长坦诚地相处,共同学习、交流育儿之道。在这里,没有“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大家变成了“铁磁”。大家理念高度契合,但可以经常争论。胡华说,课程一定要有让家长产生“内应”的东西,才能让孩子们吸收。
今天的中国需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新教育探索,打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幼儿教育体系。其实,这是幼儿园创建之初,胡华就坚定确立了的信念。十多年来,胡华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把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有所取舍地纳入实践探索体系中。
这本书是用还原真实场景的写法写成的,也表达了胡华崇尚的境界:在实践中完成真实的思考,而不是在书本中进行推断。当然,这样真实的写法必须得有实践以及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同时,只有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才会有如此清晰的专业认识。
本书展示了十多年来,胡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持续的自我学习、思考,将工作视为个人修为的方式,让胡华的思想与格局逐渐宽广起来,让她和她的团队与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保持着鱼和水般的互动交融,成为教育思想、灵感的源头。正因为有了胡华和她的团队细致、精微的思考和实践,才有了书里这些细腻而有质感的文字,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纪实自传,园长、老师、孩子都在书中真实地表达着自己,就像这个园所一直所坚守的,“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今天,胡华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文化质感的实践探索打动了许多正在追逐教育真谛的同行者。寻求幼儿教育真谛的中国远征队正在形成并日益壮大,正在砥砺前行。关于如何远播优秀的教育模式的问题,我和胡华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园长和老师的善良、真诚、有教育理想,远比受过多少专业训练更重要。其实,以敞开的内心、自身的善意、对儿童的敬畏、对文化的喜爱为资源,教育便成功了一大半。
此刻,胡华还在路上。我是胡华的朋友、幼儿教育的同行,也是她的粉丝团的一员,时刻注视着她,期冀她每一次远征都收获美丽的奇异果实。
——节选自胡华著《给童年“留白”》(推荐序,有改动)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