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互联网青少年的心理画像》(订购)
雷雳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其中10-19岁网民约为1.5亿人。互联网已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过去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的生活,相当多的部分现在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如法炮制,甚至是花样翻新!正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是如何“成长”的呢?其“虚拟的”心理历程又有何轨迹呢?本书作者通过10余年的学术研究与观察,为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那些活跃、富有激情与创意、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青少年,完整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心理画像。
作者简介
雷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评定心理学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雷雳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工作专注于互联网心理学,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出版社发表互联网心理学相关论文及著作230余篇(部)。
学界推荐
本书由长期深耕于互联网心理学领域的雷雳教授完成,深入剖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多维度影响。通过对网络时代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丰富研究,本书揭示了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和挑战。无论是家长、教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学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深刻理解,为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提供宝贵建议。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理解数字时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制定政策的行政部门以及卷入其中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关心的主题。雷雳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心理学造诣,通过长期专注的深入研究,精准捕捉了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动态,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而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和理论思考。我强烈推荐本书。
——苏彦捷(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本书是雷雳教授长期致力于网络心理研究的又一力作。作者以丰富的实证研究和大量的数据为依托,精细描绘了当今青少年网络生活的众多场景,不仅刻画了网络中的青少年生动的心理画像,更深入分析了其行为背后与数字化环境交互影响的内在机制。本书将青少年网络心理的基础研究与实践指导相融合,对于探究青少年网络行为机制的研究者和指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教师、父母和其他实践工作者都极具指导价值。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及网络心理专委会主任)
精彩书摘
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污名化
1.污名知觉过程
何为污名?污名研究又源于何时呢?“污名”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希腊人用画在身体上的标志来标明道德上异常的或者坏的东西,如奴隶、罪犯或叛徒等,是一种身体标记。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要受到谴责的,人们需要回避和远离他们。而污名知觉和污名化的过程分为六步:第一步,污名起始于对该群体贴标签,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贴上了标签。通过这一过程,被贴标签者就与他人产生了显著差异。
第二步,当把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人分在了负面的一类,并在文化和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成见与思维定势后,污名便随之产生。
第三步,与污名相联系的人继而被认为是“不一样的”,成为“他人”而不是“我们”中的一员。一旦这种区分被强势文化接受和传播,就会造成社会的隔阂。
第四步,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带有污名的个人就会丧失许多就业、住房、教育、婚姻等方面的机会,在许多方面就会遭受歧视和区别对待。
第五步,被污名化的程度完全由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相对性决定。也就是说,除非一个群体具有足够的资源和影响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否则污名就很难被消除。
第六步,承受污名的一方往往在公共污名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常常会有更多的自我贬损,自尊水平下降,情绪低落,安于社会的控制和命运的安排。
2.青少年可因上网行为而获污名
青少年上网与污名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这一问题的背后是怎么样的?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污名和青少年上网行为以及上网的负面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戈夫曼将污名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后来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认为污名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受欢迎的特质,与特殊的外貌、行为或者群体的身份相关联,并且存在于特殊的场合和情境中(Goffman, 1963)。克罗克认为污名化个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种属性或特质,这个群体的社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是不受欢迎的(Crocker,2004)。我国学者管健 (2007) 总结称,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它使个体或群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低的属性和特质,这些属性或特质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的心理,同时也会导致外群体对其自身的歧视。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最主要的参与者青少年尚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强,求新求异的意识促使他们去探索网络未知的虚拟世界,他们极易误入歧途,令家长和学校极其担忧。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如网络的过度使用会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迷失、道德意识弱化、情感冷漠、道德失范、人际交往障碍、角色认知失调等,严重者网络成瘾,甚至会引发人格障碍(唐佩,2009)。
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成瘾青少年相比,其社交信心、社交支配性、社交能力显著偏低,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退缩等。这使教师、家长和社会逐渐形成对上网行为消极的刻板印象,认为上网是不好的、消极的。有些学校甚至针对上网学生采取措施,家长也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孩子上网,社会上出现了歧视上网青少年的现象,青少年之间也因网络行为的不同而逐渐分离出几个群体。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呼吁“上网青少年≠问题青少年”,提出不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形成偏见。
3.面对污名时应对策略可分三类
在面对应激情境时,个体会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一定的认知或行为努力,也就是所谓“应对”,它是个体从应激到适应的中介心理机制。适宜的应对能够缓解和调节应激情境对个体的压力,对维护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朱翠英,2007)。我们在前面也提到,污名的涉及面很广,既有可见性污名(如身体畸形等),又有隐藏性污名(如艾滋病等)。鉴于污名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者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减少污名的负面影响,污名应对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污名应对主要从污名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污名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从污名程度出发,以轻度污名特质(如肥胖)、中度污名特质(如精神病)到重度污名特质(如艾滋病)均涉及如何应对以减少压力和应激,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
对于污名应对研究,较为成熟的理论是米勒等人提出的压力一应对模型(Miller et al.,2001)。该理论认为遭受污名是具有潜在压力的生活事件,污名应对框架包括含三种主要成分的层级结构,即认知评价、应对以及与认知评价和应对相关的偏见识别。偏见识别包括三个方面:① 自我识别,被污名者依据情境推论自己为偏见的对象;② 他人识别,被污名者通过与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沟通评定自己为偏见的对象;③ 被他人识别,他人推断被污名者为偏见的对象。偏见识别对认知评价和应对都有重要作用。对于认知评价而言,被污名者只有察觉到偏见的存在,才会把某一偏见群体评价为有威胁的,从而确认是与污名相关的压力源。
对于污名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考量:个体水平的应对策略、群体水平的应对策略以及人际水平的应对策略(杨心德,彭丽辉,黄莺,2009)。在污名的持久压力下,人们容易将污名内化,内化的结果是开始自我责备,从心理上被污名影响,并趋向于把自己孤立起来。因而,目前的污名应对研究主要基于个体层面的应对策略。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是个体层面干预的焦点,干预的目标在于改变个体的特征。例如,改变认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掌握模仿技能,促进自我实现和有实用价值的支持等。
——本文摘自雷雳教授《在线:互联网青少年的心理画像》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