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潮: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责任》(订购)
朱斌 著
ISBN:978-7-300-32818-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扎实严谨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从分析企业主的社会出身与关系网络入手,探究什么样的创业者以及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同时,本书还敏锐捕捉到了多重因素如何塑造企业的经营策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进而影响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表现。
通过本书,读者将一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社会基础与深层逻辑,解锁理解中国民营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全新视角,了解它们如何在市场转型的背景下乘风破浪,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
朱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组织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
本书亮点
“犀利”而现实的话题
本书关注了民营企业发展中常被关注的尖锐而现实的话题,如:谁更可能创业?谁又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什么样的企业经营绩效更高、发展更好、能成长为大企业?企业家的出身和社会关系网络会对企业经营带来什么影响?通过对详实的数据资料开展分析,洞察了创业者能否成功、企业能否发展壮大以及是否能够反哺社会的影响因素,为解答许多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角度。
区别于经济学的独特视角
本书作者为青年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研究民营企业往往关注市场因素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成长不同,本书重点关注民营企业扎根于其中的特定的社会基础,别出心裁地将视角转向研究企业及企业家的社会网络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这一领域,深入民营企业背后的复杂关系网络,挖掘企业成长与成功的深层逻辑,视角独特而有洞见。
基于权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实证研究
本书是关于民营企业的一项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全书的研究使用的是“中国私营企业调查”的数据,该调查是目前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全国性抽样调查之一,首次调查开展于1993年,可以说全面呈现了3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对该数据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可以说论述有据,绝非空谈。
精彩书摘
草根or精英,谁更容易成功?揭秘企业成长背后的家庭力量
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企业主家庭成员的支持,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企业主的父母。民营企业主的家庭背景对其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一种代际流动。一类代际流动研究是代际流动模式研究,将父代与子代划分为几类大阶层,然后利用流动表或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父代阶层位置与子代阶层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父代阶层与子代阶层之间的总体关联度、不同阶层之间的相对流动机会等。这类研究常用来进行比较研究,对一个社会不同时期的代际流动机会进行历时比较,以及对不同社会的代际流动机会进行跨区域比较。另一类代际流动研究是代际流动机制研究,往往是通过路径分析或结构方程来探索父代地位影响子代地位的具体路径与机制。布劳和邓肯的《美国的职业结构》是这类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提出的“地位获得模型”认为,父代地位对子代地位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父代地位会影响子代受教育程度,即人力资本,进而影响子代现职获得;另一种路径是父代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工作机会,精英父亲会帮助子女获得更好的工作。
如果把民营企业发展放在地位获得的视角下来看,企业主的家庭背景就意味着父母拥有的社会资源不一样。总的来说,当企业主的父母是社会精英时,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更丰富。在理论上父代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子女企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影响子女的教育与创业前工作,精英型家庭可以把各种社会资源间接传递到子女的企业中;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精英型家庭的社会资源也可以产生直接影响,正如很多家族企业研究所发现的,企业的家族网络能为企业带来各种资源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企业主出身于精英型家庭时,其企业发展往往更好,可以得到如下假设:假设:相比于草根型家庭,精英型家庭的企业主的企业规模更大。

那么,家庭背景的影响路径是什么?从地位获得模型以及前一节的研究可以看到,企业主的受教育程度与工作经历对其企业发展规模有着显著影响,而关于教育获得的研究则显示,家庭背景会显著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但是家庭背景如何具体影响企业主创业前的工作经历则要复杂得多。
根据企业主创业前的工作经历,可以将企业主的创业路径分成三条:一是“草根型创业者”的“白手起家”,或者是毕业后直接创业,或者是从工人或农民岗位上开始创业。二是“市场型创业者”走的市场路径,即先在非公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企业生产与管理经验后再创业,或者是有创业经验后再创业。三是“技术型创业者”和“管理型创业者”的“下海”创业。这两种创业者都是在国有单位内积累了一定体制资本后再创业,不同的是,“技术型创业者”创业前在国有单位内从事专业或销售工作,而“管理型创业者”创业前在国有单位内从事管理工作。相比于“白手起家”,市场路径与“下海”创业为创业者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能力与体制资本,无疑有助于创业者在高风险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但是,采用后两种路径无疑也更为困难,故而相比于草根型家庭,精英型家庭子女更可能选择后两种路径。然而,不同精英型家庭的创业路径是否一样呢?是代际转化还是代际分化呢?
对此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支持精英代际转化,即精英群体与非精英群体之间存在明显排斥,而精英群体内部则是团结合作的,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再分配精英子女同样有优势成为市场精英。第二种观点认为,精英阶层的代际转化更有可能存在于体制之内,而体制外精英与体制内精英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分隔,再分配精英子女更可能成为再分配精英,而市场精英或新中国成立前精英子女更可能成为市场精英。在前面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第三种观点强调,精英代际转化是单向的,不同精英之间的相对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政治资本在中国处于支配性地位,所以政治精英与市场精英之间的转化也是不对等的,即政治精英子女可以转化为市场精英,但反过来则较为困难。
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体制内工作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部分,而且民营经济的合法性持续受到质疑,因此大多数精英型家庭子女会优先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而且他们也更有可能成为体制内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由此通过“下海”创业的可能性更大。但在改革深入期,随着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体制内工作越来越少,体制内管理者工作的获得更加困难,此时体制内的精英型家庭子女更有优势。另外,创业者的合法性在不断上升,社会经济地位也水涨船高,因而市场型家庭子女更有可能通过市场路径成为创业者。考虑到单向代际转化的观点,政治资本在中国处于支配性地位,那么技术型家庭和管理型家庭(二者合称“内源型家庭”)子女具有更大优势通过“下海”创业成为创业者。基于上述考虑,可以得到如下假设:假设: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型家庭与内源型家庭子女都有可能通过“下海”创业;但在改革深入期,内源型家庭子女更有可能通过“下海”创业。
除了通过影响子女的教育与工作经历间接影响子女企业的发展以外,家庭背景是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企业发展呢?在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的合法性还不确定,利用家庭社会网络从体制内获取资源具有较大风险;而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市场型家庭原有的市场能力也在不断损耗。与此同时,此时的民营经济的规模还比较小,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企业主个人的能力和关系网络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精英型家庭更多是通过间接途径来影响子女企业的发展。
比较而言,在改革深入期,随着民营经济的合法性不断巩固,精英型家庭对子女企业进行支持的顾忌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此时家庭社会网络与家庭积累的物质与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正如已有研究显示,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与体制的不确定性程度上升,“体制洞”充斥市场空间,人们在求职时将会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关系网。企业发展可能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当企业竞争加强时,市场因素以外的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将会加强。那么可以得到如下假设: 假设:在改革开放初期,精英型家庭主要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子女企业的发展;在改革深入期,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在扩大,精英型家庭不仅通过再生产方式间接影响子女企业的发展,还会通过其他方式发挥直接影响。
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是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企业如同有机生命一样,将会经历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由兴盛到衰退的生命过程。在企业生命的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特征与面临的环境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些特征在管理方式与战略方向上做出适应性变化,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持续性成长与发展。许多研究者根据企业的一些财务性指标如销售额、盈利额、固定资产、现金流的变动情况来界定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然后又据此来讨论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这存在着同义反复、循环论证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企业年龄是对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最有效的定义,因此,本节将以企业年龄作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简单划分标准。企业年龄无疑是一个连续性的变量,但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现有多数调查都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超过一半的新创企业在5年内破产,企业成立后3~7年的死亡率最高。例如:2005年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统计,有60%的民营企业5年内破产,平均寿命只有2.9年;2011年民建中央发布的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企业成立后的3~7年死亡率较高,随后渐趋平缓。故而本节以5年作为分界线,企业经营时间在5年及以下时,作为企业创业期,当企业经营时间超过5年时,则认为企业开始进入成长期。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要求与资源限制是不一样的。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模式单一,时常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生存压力,这些企业在市场中又往往缺少社会声誉和合法性,要想从市场中汇集资源通常具有很大难度,此时企业主往往只能从强关系网中寻找资源。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时间的延长,新创企业逐渐进入成长期与成熟期,此时企业消费者与供应商都相对稳定,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所依赖的资源更加多样,更依赖于外部关系网支持。另外,随着企业经营时间的延长,其在市场中会逐渐积累社会声誉与合法性,从而能够更方便地从市场中寻找资源。
比较企业主获取资源的主体,家庭/族成员与企业主是一种非常强的关系,涉入了很多情感与信任,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能为企业主提供大量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如家族成员通过信息共享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家庭忠诚与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凝聚领导与员工,共同为了家族财富而努力经营企业。企业主个人关系网所连接的往往是外部社会成员,其中固然也有强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弱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像家庭关系那样紧密,但能提供更多异质性资源。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企业创业期,企业主主要从强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故而家庭关系网对企业发展具有更大影响;而在企业成长期,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弱关系网络,故而外部关系网对企业发展具有更大影响。这一结果与家庭对于个体地位获得的影响非常相似,许多研究都发现,在个体求学早期或工作早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升学或晋升机会的影响更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影响逐渐削弱。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假设:假设:从创业期到成长期,企业主家庭来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变弱,而企业主工作来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变强。
本文内容选摘自:《弄潮: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