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选择》(订购)
作者:齐善兵
河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通俗理论读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围绕世界怎么了、何谓文明、西方文明并非“至高无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人类文明的壮丽曙光、重塑中华文明等当下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视角,通过用故事讲思想、摆事实讲道理的叙述方式,充分论证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走向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命题,并运用历史发展规律阐释了文明和谐论等新观点,有力批驳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和“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等错误社会思潮,是一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力作。
作者简介
齐善兵,汉族,现任职于河南省社科联。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河南日报》和《诗刊》《解放军文艺》《领导科学》《河南社会科学》《政工学刊》《政治指导员》等报刊,多次获得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协等奖项,以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河南省发展研究奖,参与或独立出版著作多部,其专著《民主的选择:中国为什么走自己的路》先后荣获2017年度河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第29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输出为法文)和2021年“丝路书香工程”(输出为俄文)。
探寻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足迹回答中华民族何以伟大复兴
——评《文明的选择》
阎雨(北京大学)
当今世界,随着人类文明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问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中西方文明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西方文明又是怎样崛起的?中华文明又是怎样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特别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西方世界的没落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为什么是不可阻挡的?齐善兵新作《文明的选择》(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正确运用大历史观,采取用故事讲思想和摆事实讲道理的叙述方式,充分论证了中华民族何以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命题,并运用历史发展规律阐释了文明和谐论等新观点,有力回击了西方唱衰社会主义、唱衰中国的论调,是一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力作。
深入分析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提出了世界历史正在发生第三次大转弯的历史命题。该书在正文开篇,就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和逻辑使然,提出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无法遏制的系统性危机,世界历史正在发生第三次大转弯,即随着日益加深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力量在全世界的发展,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历史,将逐渐让位于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历史。同时,该书鲜明地提出,这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逻辑。这就有力批驳了西方“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社会思潮,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自觉掌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何谓文明?自西方学者提出文明一词以来,学术界关于文明的定义多达300多种。特别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由于文明一词最早兴起于西方,它从头到脚都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鲜明印记,并长期占居世界意识形态的高地。而且,由此催生的“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成为西方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统治的“理论武器”,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该书坚持用历史关照现实,自觉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学者关于文明的各种定义,以及中国古代语境中的文明价值指向,聚焦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三大文明发展形态”,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赋予了文明以科学的内涵和定义,强调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通过提高生产力使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历史进步状态,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光明所在。这对于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什么是文明,从而破除对西方文明的迷恋,打破“西方文明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论调,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深入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阐释了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理念的文明和谐论。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人民,以其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历史和实践告诉人们,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不同文明在平等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交流互鉴,共同浇灌了人类文明之花。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西方学者罔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炮制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蒙上了阴影。该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着眼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运用矛盾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特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阐释了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理念的文明和谐论,强调文明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赋予了文明时代新的发展内涵,并将大踏步前进,由此文明时代进入和谐发展的新时代。这就有力批驳了西方鼓吹的“文明冲突论”,引导人们以“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冲突”,不断深化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光明进行曲”。
深入比较了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阐明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强势挑战和反复冲击下,中华文明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引发和加深了“古今中西之争”。这一争论的焦点,一方面是“中国向何处去”,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那么,人们不仅要问,西方文明是至高无上必须奉为人类文明的圭臬吗?中国和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要接受西方文明等级论,并服膺于西方文明走西方道路呢?为回答这些疑问,该书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政治态度,深刻剖析了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指出西方是靠征服世界并在与世界冲突中崛起的、神圣化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阿喀琉斯之踵、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恶性循环是西方文明的运动规律;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做起,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建设强大而又可亲的现代化中国等实践重塑中华文明,不仅论证了西方文明并非至高无上,而且阐明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之问,为人们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