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2版)》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2版)》书摘
2025-03-12 09:59:44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2版)》(订购)

作者:申素平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法治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深化教育法学研究,提升依法治教理念和水平,是服务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2版)》一书在总结近年来我国教育法制新发展、教育法学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法学基本框架和范畴体系,对于了解我国教育法治建设新动态、推动落实依法治教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申素平,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吴玉章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共建)主任,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京市教委等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主任,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明远教育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本书特点

  设计原则:全面与重点兼顾、原理与应用并重、理论与现实兼顾;

  研究方法:学理阐释、案例说明、比较研究;

  范畴体系:从受教育权视角出发,构建教育法学基本框架;

  前沿进展:教育立法新进展、教育行政执法新趋势、教育法学研究新拓展;

  双重参考:对教育法学研究者、教育管理实践者有双重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1版自2009年3月出版以来,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等多项荣誉,并累计重印7次,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近年来,我国教育立法多有更新,教育法学研究不断拓展,申素平教授基于这些新进展,对本书进行修订再版,将教育法制建设和教育法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进来,构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法学基本框架体系。修订版已于2024年12月正式出版。本书对于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学学科发展、促进依法治教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精彩试读

  一、从受教育权的视角展开教育法学研究

  本书从受教育权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法学。选择这个视角的原因, 主要是基于对两个事实的考虑。首先,从教育立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与受教育权的法律确认过程具有一致性,教育法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或起因于受教育权性质和内容的变化,二者具有高度的不可分离性。其次,从对现今各国教育法体系或教育法内容的观察来看,对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护是现代教育法的目的与核心内容,也是各国教育法体系构成的内在逻辑线索。因此,从受教育权的基本理论出发,研究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建构教育法学的基本框架和范畴体系,是相当适合且具新意的切入角度。

  二、思路与结构安排

  本书的思路和结构安排主要是围绕受教育权的理论及其保护来建构教育法学的基本框架并分析相关问题。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教育法与受教育权”分析教育法与受教育权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从国际法、宪法、教育法及其他立法四个层次对涉及受教育权的实定法规定进行整理与分析。第三章“国家与教育”主要分析国家介入教育的必要性与依据,以及国家介入教育的内容与限度问题。第四章“父母与教育”以近代国家教育权的兴起为背景,分析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权利、义务与责任。第五章“学校制度与事故处理”介绍与学校有关的法律制度与具体问题。第六章“教师制度与职业保障”主要围绕教师的法律地位、专业权利、职业制度和保障等问题展开。第七章“学生制度与权利保障”主要围绕学生权利保护的主题,对学生的权利体系、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学生惩戒制度以及救济制度进行研究。第八章“弱势群体教育与法律”主要围绕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探讨教育平等、积极差别待遇的法律问题及残疾人教育立法问题。

  三、主要特点

  1.全面与重点兼顾, 原理与应用并重 现有的教育法学书籍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著作,它们名称各异,一般针对教育法治的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不考虑教育法学本身的学科体系问题。这类书籍较适合有兴趣深入了解或研究教育法某些专题的读者,但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研究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自然有所欠缺。另一种书籍是在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数量众多,大都以“教育法学”或 “教育法规”命名,也已经形成一种相似的固定结构,即首先比照法学的概念,对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做些移植工作,再对现有的各部教育法进行逐一阐释。这类书籍作为一般性的干部或教师培训教材尚且可以,但因为其大多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并严重缺乏理论分析,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和解决现实的教育法律问题。而且,从学科体系的建构角度来看,因其不能或没有突出教育法学应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所以也不适合成为教育法学的范例或模式。

  有鉴于此,本书力图以形成一部专著型研究生教材为目标,从全面与重点兼顾、原理与应用并重的原则出发设计框架并展开分析。在结构编排上,本书充分考虑教育法学应有的完整框架和基本范畴,选择受教育权这一教育法学的核心概念为线索谋篇布局,力争做到内容全面。在次级内容选择上则坚持问题取向,选取教育现实中具有普遍性或争议性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做到重点突出。本书从受教育权的理论视角出发,注重教育法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并将这些原理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对现实教育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实现对教育法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实践者的双重参考价值。

  2.注重对现行法律的分析与评价

  本书不仅关注中外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也非常注重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解释、 分析和评价,尽可能做到理论与现实兼顾。教育法学原理和理论更多是从应然的角度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模式,而现行法律规范则是描述现状的基本工具。对教育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要知其发展的方向,又要知其目前的所在,不以现状为基础展开分析和批判,教育法学的研究就会失去落脚点。无论是教育法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还是从事实务的教育管理者,抑或是对教育法治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需要首先了解现行教育法律的规定,清楚现行教育法律设定的行为空间与规则,如此才能做到依法治教,准确适用法律和遵守法律,这是法治精神的基本体现。在此过程中,研究、解释已有法律规范的含义、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应予改进的方向,促进教育法治的进步。

  3.注重案例的解释与说明作用 案例是普通法系国家教育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习和研究英美国家教育法的人来说,不了解其经典判例,就无法实现对其教育法的准确理解。即使对于如我国这样具有浓厚制定法传统的国家来说,案例虽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但对抽象的成文法规则也可起到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因此,本书重视典型案例的使用,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来介绍普通法系国家的教育法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来解释和说明我国教育法规范的具体内涵,或者通过案例分析来运用教育法学原理或理论,密切教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联系。

  4.注重比较方法的运用 教育法属于国内法,其研究离不开本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传统和具体国情,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法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拓宽教育法学的视野,深化对教育法的认知,把握教育法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为教育立法提供丰富的资料,在法律解释方面发挥辅助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关注比较方法的运用,不仅尝试运用规范的比较,以规则为中心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名称的教育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而且更加注重功能主义的比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确认、发现和了解域外教育法的相关理论、规则、判例和制度,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形成对其能否借鉴、如何借鉴的结论,达到推动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和教育法治进步的目标。

本文选自《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第2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