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限,分南疆与北疆。从传统生产方式来讲,宏观层面上,北疆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草原区域。
北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风光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区域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多民族融合的美好家园。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牧民定居点的人居环境研究——以新疆哈纳斯河谷为例”历时四年的研究成果,新书《北疆草原乡村聚落人居环境》以新疆北部主要河流沿线草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草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历史沿革、聚落营造、民居建构、绿色化发展趋势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草原乡村聚落的生态修复理论及其启示,力求为未来草原乡村聚落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

《北疆草原乡村聚落人居环境》(订购)
塞尔江·哈力克 著
ISBN:978-7-5765-1538-1
同济大学出版社
序言
新疆的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草原乡村聚落对于新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北部有哈纳斯河谷、伊犁河谷、额敏河流域、玛纳斯与木垒河流域,位于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中西段,是本书的核心研究区域。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接壤地带,哈纳斯河谷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分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是我国“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也是贯通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这使其成为向欧亚大陆西部延伸的窗口,对于发展与中亚、西亚和中东欧等国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本书将人居环境研究的视野聚焦于新疆北部草原乡村聚落,北疆草原乡村地区自然风光优美,山水格局突出,有着重要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多元的传统和新型的草原聚落。本书对聚落空间分布、聚落选址、聚落布局、民居空间和建构技术进行归纳与分析,挖掘草原乡村新建聚落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聚落空间的生产适应性与发展建设的可能途径,以优化居住模式,发扬营造智慧,为草原地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书中指出,草原乡村聚落选址与布局及其建筑的营建蕴含着深邃的生态智慧,草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聚落营造、居住模式、建构技术、绿色化发展、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相结合等相关问题,对于草原乡村聚落的振兴、建设新型牧民定居点以及城镇化过程、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牧民生活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涉及资源导向的草原聚落分布特征,中观层面指向草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建设发展模式,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民居建筑空间特征与建构特征。总体上深入剖析流域与村庄的各类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乡村建设的发展策略,总结牧民定居点的模式和有赖乡村建设发展的资源及模式。本书指出,草原乡村聚落在目前的建设发展阶段相对较低,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努力探索时期。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的机遇下,草原聚落振兴迫在眉睫,用好乡村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研究乡村聚落的自然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优化聚落空间、提升民居建筑的环境适应性,提高经济增长点、改善民生和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和可行之路,都是本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
塞尔江·哈力克,哈萨克族,教授、博士生导师,意大利罗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新疆干旱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新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新疆城乡地域建筑营造与技艺研究、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研究。新疆大学建筑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建筑学一级硕士点负责人,自治区级城乡规划一流专业负责人,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研究室主任。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规划实践专项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名城城市设计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新疆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乡村规划部副主任,自治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库成员,新疆土木建筑学会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专委会委员,《城市建筑》期刊编委,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专家委员。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