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计研究方法论(第4版)》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计研究方法论(第4版)》书摘
2025-04-16 09:17:39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会计研究方法论(第4版)》(订购)

作者:吴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遵从会计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围绕会计研究方法展开讨论。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相关性。整理会计学科有关研究方法论的思想和讨论,梳理与财会专业密切相关的方法论文献。第二,前沿性。参考有关会计研究方法论的学术文献,让读者感受学术思想的碰撞,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第三,系统性。全书围绕三个维度展开:会计学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会计学主要领域的应用,会计学术研究成果的写作和发表。此外,还适当考虑在技术方法中运用计量软件的问题。第4版增加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分类与逻辑(第一章第四节)、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方法(第九章)、控制变量的使用(第十一章第五节)、对有会计学国际顶刊发表经历的更多学者的调研(第二十章第四节)等内容,并更新了国际顶级会计与财务学刊的发表文献清单(第二十章附录)。为顺应数字化教材建设,第九章提供了文本分析方法和视频分析方法的两个视频,扫描贴片二维码,注册后即可免费观看。

作者简介

  吴溪,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供职于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审计与资本市场治理。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ccounting Review(TAR)、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A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AR)、《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历任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CJAS)副主编、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CAR)责任编辑、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BAR)副主编、《审计研究》轮值副主编;担任TAR、JAR、CAR、AOS、Management Science、《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会计研究》等学刊的审稿人,获评AJP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 年度优秀审稿人、BAR年度优秀副主编。学术成果荣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会计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会计学会英文会刊CJAS年度最佳论文奖、美国会计学会Accounting Horizons年度最佳论文奖。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获评“特优”。担任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组成员、申诉与维权委员会委员以及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

精彩书摘

如何评判有意义的会计研究选题

  根据Chow and Harrison(2002,JAEd)对其访谈结果的归纳,一个研究选题之所以有意义,通常符合以下两类标准之一,或兼而有之;

  第一类标准,该研究选题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第二类标准,该研究选题对文献或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在第二类标准中,又可分为三个细类的标准:

  (1)填补了重大空白,或发展了现有理论;

  (2)发现了非常突出的结果、新颖的结果或意外的结果;

  (3)解决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引入了新的技术或程序。

  根据Chow,Chung,and Narasimhan(2001,CAFR)对16位海外华裔会计学者的访谈,有意义或重要的研究选题的特征包括:

  (1)一项研究增添了新的信息和知识;

  (2)新的信息和知识与预期的读者群或感兴趣的问题有关;

  (3)新的信息和知识足够可信和严谨。

  上述两类评价标准的切入角度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一项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贡献。这种贡献可能是拓展了人们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的理解,或纠正了人们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的误解。作出贡献的基础或途径可能是利用了新的数据,引入了新的理论、新的研究设计或新的研究框架,或取得了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在以下进一步的讨论中,我们主要采用Chow and Harrison(2002,JAE)归纳的评价分类,同时结合Chow,Chung,and Narasimhan(2001,CAFR)的访谈发现加以阐述。

  一、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在这一类标准方面,John Evans教授提到:在我看来,一个选题是否有趣或是否具有重要影响,关键是看这个选题是否具有较为重大的后果。也就是说,这个选题对社会而言是重要的,对经济是重要的,对企业是重要的,而且该研究具有令人惊讶的效果。

  再比如,Eric Noreen教授指出:

  我认为如果一个研究选题有潜力对实务产生重要影响,或改变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理解方式,那么这个选题是有意义的。

  此外,也有学者提到,对于一个有意义的选题,即使其在近期内并不重要,从长远来看对于行业或会计领域也应当具有重要性。总体而言,相当一批学者认为,如果一项研究是有意义和重要的,其必须走出“象牙塔”并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必须有潜力影响会计实务或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式。

  二、对文献或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此类标准的第一细类标准(填补了重大空白,或发展了现有理论),Chow and Harrison(2002,JAE)的受访者的核心观点是,对以往文献进行小修小补是不太可能作出重要贡献的。例如,John Evans教授提到:

  一项重要的研究不应只是对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作一点补充,而应当能对这个领域的专家以往的认知造成较大的改变;再理想一点的话,甚至不限于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真的愿意看到一些研究,它们最终能够影响某个领域的实务。

  George Foster教授提出了如下类似的观点:

  这个选题是不是不只对已有文献作一点拓展?在研究项目一开始时,就一定要想清楚这篇文章一旦发表,在文献体系中将处于什么地位。你不会希望人们看到期刊上的这篇文章说,“这太微不足道了”或“这不值一读”。

  当然,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每一项研究都必须对以往文献作出极为重大的贡献。比如在Chow,Chung,and Narasimhan(2001,CAFR)的访谈中,超过半数的海外华裔学者指出,他们通常关注对现有文献进行边际性的拓展。一位受访者指出,“我们不能期望每项研究都作出重大突破”,但我们总能从自己或别人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一些收获,进而作出更加细致的或深入的后续研究。

  第二细类标准是发现了非常突出的结果、新颖的结果或意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也可能是其他人通常不容易想到的研究视角、设计或结果。

  第三细类标准是解决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引入了新的技术或程序。比如,在财务会计领域,准则制定机构可能纠结于对管理层才能或研发支出的计量和报告问题,那么研究者选取这样的问题加以研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比如,如果有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会计问题,这样的研究就是有价值的。

  三、其他因素

  除了前述两类基本的评判标准,也有学者提到其他的标准。比如,一个研究选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具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情。George Foster教授指出:

  我认为首先就要考虑一项研究能否内在地激发起你的兴趣。它是不是一个你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的项目,这一点其实和学科本身无关。如果这个项目可能需要花上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做,你就必须能够为之早起,为之兴奋。

  再比如,是否得到同行引用也可能成为评判一项研究是否重要的标准之一。George Foster教授提到:

  我认为引用是非常重要的。你应当在开展一项研究项目之前就想一下引用模式。这是一项别人会去引用的研究吗?写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被人阅读。虽然被人阅读不见得一定被人引用,但可以说大部分被广泛引用的论文确实被广泛阅读了。因此我建议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在制定自己的研究日程时,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而不是采取东一篇文章西一篇文章的方式。

  四、不重要或缺乏意义的研究的特征

  了解不重要或缺乏意义的研究具有哪些特征,有助于加深我们理解对研究选题价值的评判标准。在Chow,Chung,and Narasimhan(2001,CAFR)的访谈中,多位受访者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在没有足够的理论价值或其他有说服力的理由的情况下,不宜盲目模仿和重复前人的研究。其中,一位财务会计学者评论道:

  我担任多个学刊的编辑。大部分的拒稿决定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作出的,而是因为这些稿件缺乏充分的动机。它们令人感到乏味,缺乏足够的新意,与理论的联系十分薄弱。

  其他缺乏贡献的研究可能表现为检验显而易见的问题或研究琐碎细微的问题。一位学者较为细致地解释了什么是检验显而易见的问题:

  即使不做这项研究,我们也会相信或理解某件事情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这项研究不会改变人们的认识或理解。让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你是根据指标X确定人们的奖励,你还需要去研究人们是否关注指标X吗?换个角度,如果你试图考察人们在关注指标X时存在的一些有趣的或尚未被发现的特征,比如,人们会困惑于对指标X的理解,或具有某些特征的人们对指标X的反应有别于其他人(且这种特征不应十分明显),那么这个研究就开始变得有趣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