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书摘
2025-04-28 13:01:5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美元指数跌破98,创三年新低;美债遭史诗级抛售,全球市场蒸发6.6万亿美元。4月21日,美国资本市场再度承压,美元指数再次大幅下挫,美股三大股指期货小幅低开,其中标普500指数期货、纳指期货一度跌超0.5%。

  随着关税战不断演变,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全球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被普遍认为存在。这场危机的核心逻辑,不仅是经济模型的失效,更是人性贪婪与制度缺陷的集中爆发。正如《信念危机》所言:“金融脆弱性根植于人类心理,唯有看透预期,才能穿越风暴。”

一触即发,政策“黑天鹅”与美债“火药桶”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2025年对180国加征“对等关税”,对华税率飙至54%,全球股市两天内蒸发数万亿美元。石油暴跌12%、黄金跌破1800美元、比特币腰斩。政策不确定性导致资本疯狂逃离风险资产,美国银行体系面临“保证金追缴潮”,私募基金流动性濒临断裂。

  美国债务与政策风险叠加,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2万亿美元,占GDP的123%,利息支出成为第三大财政负担。2025年4月,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5%,创2008年以来新高,引发全球债市“抛售潮”——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998年峰值,日本国债市场流动性几近枯。高盛警告,美债已进入“240年来的第三次大熊市”,债务货币化与美联储政策摇摆加剧市场恐慌。

  全球非金融企业债务达22.1万亿美元,62%为最低投资级(BBB评级),仅美国2025年到期公司债便达2.42万亿美元。企业依赖低利率环境“借新还旧”,但美联储降息空间被通胀(2.4%)与债务负担挤压,再融资成本飙升300基点,违约潮一触即发。

  市场恐慌情绪与2008年雷曼危机如出一辙:华尔街几乎没有安宁,充斥着大量的愤怒、焦虑、沮丧和恐惧。全球经济秩序的混乱也让人不免想起了2008年爆发的那场“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背后,是泡沫还是信念的崩塌?

  2008年9月14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星期天,却因为雷曼兄弟的倒闭而成为全球金融史上的“至暗时刻”。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资银行,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投资者惊慌失措,股指暴跌;政策制定者手忙脚乱,紧急救助;宏观经济预测者大跌眼镜,之前的乐观预期瞬间崩塌。美国的金融体系在雷曼倒闭后摇摇欲坠,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尽管政府全力挽救,但危机已然爆发,难以挽回。

  雷曼兄弟的倒闭如此出人意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其实,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早已累积。2005-2006年,美国房价已脱离基本面,但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仍将过去十年的上涨趋势外推至未来。超过80%的购房者认为房价会继续上涨,银行高管甚至将杠杆率提升至历史峰值的33倍,只因他们相信“住房是永不贬值的资产”。2006年以后房价下跌,住房市场泡沫破裂,金融体系压力山大,挤兑、破产、救助、兼并接踵而至,但投资者认为“局部波动可控”,导致杠杆率持续攀升。

  美联储的干预让金融体系在2008年秋前仍能维持运行,投资者和监管者也认为情况可控。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都曾表示危机最糟糕时刻已过,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危险减弱。然而,雷曼兄弟的倒闭却如平地惊雷,让所有人意识到金融体系的脆弱远超预期。

  传统观点总将金融危机归咎于资产泡沫,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德瑞·史莱佛与金融学家尼古拉·真纳约利在《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中提出颠覆性洞见:

  “金融灾难的序曲不是泡沫破裂,而是信念动摇。”

  他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雷曼倒闭之所以引发系统性崩盘,是因为它彻底暴露了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迫使人们承认此前的乐观预期全是幻觉。”人们在形成预期时,会因为代表性启发式判断而对信息反应过度,从而导致信念扭曲。在经济繁荣期,利好消息让人们过度乐观,高估未来经济状况,忽视下行风险;而在经济低迷期,不利消息又让人们过度悲观。这种预期形成方式,与理性预期假说背道而驰,但却更能解释现实中的市场行为。

  正如2008年危机爆发前,美国房价已回归基本面,但投资者对风险的集体误判与恐慌性抛售,最终引发系统性崩盘。

2025,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念危机”

  正如当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经济博弈,实则摧毁了全球对美元“隐性信用”的信任,触发连锁反应。比金融危机更危险的是“信念危机”。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盟友转向防范美国,当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重构全球供应链,当美元霸权遭遇“信用定价”挑战……我们正站在历史转折点。

  这场动荡不仅是经济博弈,更是信任崩塌的缩影——各国加速“去美元化”,投资者对美国的政策稳定性和信用体系产生深刻质疑。当金融市场的基石从“理性”转向“信念”,我们该如何应对?

  《信念危机》预言:“金融脆弱性根植于人类心理,而非数学模型。”只有理解信念如何塑造市场,才能在全球信任重构中抢占先机。

  在信念动摇的时代,理性是最后的护城河。读懂心理,方能穿越周期。

  本文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