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读懂中国统计学的百年求索!你是否曾好奇,统计学这门现代学科,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历经百年风雨?那些推动学科发展的先驱是谁?那些塑造统计教育体系的著作如何诞生?那些被岁月模糊的史实真相究竟如何?2025年7月,填补中国学科史空白的巨著——《中国统计学史》即将面世!

《中国统计学史》(订购)
作者:袁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特色
一.植根中国大地的统计基因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统计学,正是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一门学问。
大禹治水,“会计诸侯”,已有统计治理的雏形;
汉高祖时期,中国开展了世界公认最早的大规模人口统计;
百余年前,现代统计学自英国发端,逐渐东渐,开启中国现代统计学的篇章。
《中国统计学史》正是响应时代召唤,以学术史的眼光,首次系统、深入地梳理和研究中国现代统计学从清末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旨在挖掘学术资源,实现价值再发现,为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新时代中国统计学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二.百年统计发展的立体画卷
本书用660余张照片、图片,近200幅图表,4000余位统计及相关人物,29个附表,全景式地展现120多年来,我国统计学科从落地生根、逆境坚守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光辉历程。
本书以分时期、分阶段、分视角的宏大架构,全面、客观、准确地描绘中国统计学的百年图景,大体分为4个阶段:
1897-1949年,学科引进与建立;
1950-1976年,学科曲折与坚守;
1977-2011年,学科反思与改革;
2012-今,学科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在大数据和数字时代,统计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回顾历史,不忘初心,努力做出新贡献。
三.“匠心”铸就信史的三大准则
“全面”建档:对各时期主要统计科系、人物、著作教材逐一梳理,构建人物名录、著作教材编目,打造权威的统计史电子数据库。
“客观”求真:致力于厘清各历史阶段学科发展的原始事实本身,摒弃预设与偏见,为后人留存完整、本真的历史记录。
“准确”勘误:对每一位人物、每一本著作教材、每一项史实、每一个重要观点,均严谨核实,追本溯源。
这部沉甸甸的史书,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期待这部承载百年智慧、凝聚学界心血的恢弘史著,共同见证中国统计学发展的壮阔历程!
作者简介

袁卫,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批经济统计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和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计学科组召集人、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兼高校分会会长等。
1990年,袁卫教授撰写了《统计推断思想》,填补了我国统计方法论和统计逻辑的研究空白;1994年发表了《建立一级统计学科,促进统计教育发展》,开启了“大统计”的讨论和统计一级学科建设的进程;主编了2007年至2020年《中国发展报告》,编制了“中国发展指数”,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和肯定;主编了2010-2011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白皮书的编写工作;同时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统计学》卷。
袁卫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转自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