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书摘
2025-06-30 09:02:2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订购)

亨利·泰弗尔

蒋谦 毕竞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81年,并于2010年再版。全书分为四部分十三章,系统汇编了作者关于刻板印象、群际关系与社会认同的重要研究,展现其理论发展的内在脉络与一以贯之的社会关怀。本书是理解社会认同理论演进及社会心理学如何回应现实问题的关键著作,也为公共管理、组织行为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亨利·泰弗尔,波兰裔社会心理学家,以其在社会认知与群际关系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闻名。他是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欧洲社会心理学从封闭抽象的“真空实验”时代,走向更具社会关怀与历史责任的研究进路。

精彩书摘

  1969年春,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全体会议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召开。在工作会议和无数次会外讨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这两种观点有时甚至矛盾地存在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发表的看法之中。会议上展示的一些论文遵循了长期以来的传统,即基于过去20多年来人们已经熟悉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的严谨的实验研究。其他人则表达了不满,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和研究路径。论文展示后的讨论揭示了一种复杂且矛盾的集体心态。一方面,大家对通过明确的经验假设及其实验检验等成熟方法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由衷的尊重。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为了获得少量的科学声望,增加些许的知识,就必须对社会、科学和哲学等许多研究背后的假设不加质疑地接受,这是非常沉重的代价。1969年春的 “学生革命”很有可能与这些冲突有关。如果是这样,那么让这些潜在的知识冲突浮出水面,应该被视为这次动荡的积极面向之一。

  但是,许多在会议上从不同角度讨论的问题,早在最近几批学生取代1950年代“沉默的一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最重要的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质;用于分析 “自然”社会现象的方法的适当性;关于人和社会的未加说明的假设、价值观念和预设的本质,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科学成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与物理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这些问题在鲁汶大学清晰地浮现出来,显然应该继续讨论。协会定期组织的“小型工作组会议”就是继续讨论的框架形式之一。约阿希姆·伊斯拉埃尔在哥本哈根与我和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进行了一些初步讨论后,承担了组织这次会议的责任,并最终促成了《社会心理学的背景》一书的出版。会议于1970年4月在埃尔西诺举行,如果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当时问的是“如何生存”,而不是他提出的另一个不朽的问题,那么他很容易就能成为与会者之一。

  在这个总体框架内,本章的目的是表达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点,我的工作几乎完全是在该学科的实验传统下进行的,并且我仍然相信,在我们可以采用的社会行为研究方法中,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理论前景是最有希望的。这种观点可能只是一种信仰,甚至可能是出于绝望而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理由继续沿着这条笔直而狭窄的道路走下去:第一,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对社会行为的心理层面进行研究的其他方法比实验方法更加坚实可靠。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无关紧要”,只是因为它是在社会真空中进行的社会科学实践。这种真空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而是因为社会心理学家经常错误地判断了他们的学科所关心的是哪一类人:“生物学的”、 “心理学的”还是 “社会心理学的”。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