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订购)
作者:潘世墨
厦门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厦门大学著名建筑物的历史徐徐展开,包括“开基厝”群贤楼群、大南新村、芙蓉楼群、东村、嘉庚楼群等,着重讲述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人与故事 ,探寻厦大建筑体现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收录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旧照与新影。
作者简介
潘世墨,男,汉族,1948年5月出生广东揭阳人(福建厦门出生),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精彩书评
建筑,是有温度的
——读潘世墨主编《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
潘清河
在我的记忆里,厦门大学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建的,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颇具特色,不仅融入了闽南特有的元素,还饱含着乡愁的情愫。然而,殊不知,在这些建筑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厦门大学潘世墨教授主编《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一书,洋洋洒洒四十六万字。字里行间,充盈着温度、温情、温馨,在厦门大学办学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通过与厦大建筑有关的活生生事例,把原本冷冰冰的建筑写得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每一座建筑,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座建筑,都充满着厚重殷实的历史感,让读者在滚烫的文字中,了解到这些建筑的前生今世,感悟到这些建筑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潘世墨教授在序言《石不能言最可人》中深情地写道:“我与所有厦大人一样,对厦大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感。厦大建筑,是一部厚重的‘无字大书’。一页一页,翻开这本‘大书’,宛如走进不同的历史时期,仿佛欣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聆听一首首优美的歌曲,阅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行走于黉门楼舍之间,仿佛置身于中华古典文化的殿堂之中,目睹多少爱国侨胞慷慨解囊,多少敬业大师杏坛耕耘。我默默地凝视着居住在楼宇里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故人,回想着那些不应该被湮没的往事,细细地聆听他们(它们)的倾诉……”
厦门大学的建筑,沐浴着百年风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积淀和演绎着学校独特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朱水涌教授笔下的《“开基厝”群贤楼群的那些事》可谓是这部书的“重头戏”。厦大的群贤楼群是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厦大人心目中永不抹去的记忆。就像朱水涌教授在文中所写的:“群贤楼群是厦门大学校舍的第一幢楼群,是厦门大学起跑线上的黉宫圣殿,校主陈嘉庚先生称她是厦门大学的开基厝。”在群贤楼群里,有陈嘉庚先生为该楼群兴建而奠基碑石的生动描述,彰显着其“世界之大学”的宏伟愿景;有郑成功在演武场练武的特殊印记,并有了“延平楼”“上弦场”等楼宇场所;有大文豪鲁迅先生躬耕讲坛、著书立说的身影,且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可以说,“群贤楼群贤毕至,英彦聚集”,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也见证了厦大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显而易见,厦大建筑,是一部无声的史诗,是说不完的故事,它们承载着百年的沧桑与辉煌,体现着厦大人的荣耀与精气神,它们是厦大人眼里的“活化石”,见证着百年厦大走过的一个个荣光。
邬大光教授的《文化传承中的厦大典故》一文,围绕着“厦大典故”展开叙说,完美地诠释着陈嘉庚先生创业兴学的艰难历程。作者在文中不禁感慨:“在厦大校园里,大到一幢楼房,小到一座亭子,甚至一段曲径、一块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典故,或流传着一段佳话,成为厦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一个个典故、一段段故事共同组成厦门大学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对这段历史充满敬意。”作者正是怀揣着这份初心和责任,追忆厦大往事,寻找这些典故,发现和挖掘厦大及厦大人的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厦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厦大选址中的典故”,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远见卓识、高屋建瓴。从演武场到与古刹为邻,背山临海,着实大气非凡。“厦大建筑中的典故”,凸显着嘉庚建筑风格,尤其是“囊萤楼”“映雪楼”取名之典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在文中这样阐述:“建筑承载一个时代的文化。没有理念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建筑,大学建筑亦是如此。大学建筑体现着办学者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凝固着大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厦门大学的典故不仅反映在校歌、校训、校徽中,也承载于一系列建筑楼群中。”“厦大石板路的典故”,厦大校园道路是以闽南特有的石板修建的,当你一走进校园,仿佛行走在厚重的文化之路上,给人一种踏实感。当然还有文中所说的“足不涉泥,雨不湿鞋”的本真文化意蕴。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认为陈嘉庚先生当年在校园铺设石板路带有期望厦大学子都能够尊重教育敬畏知识的意思。“典故文化的缔造者——陈嘉庚”,主要围绕陈嘉庚先生的“大爱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展开行文,赞美了陈嘉庚先生捐资办学、造福乡梓的无私奉献精神;讴歌了陈嘉庚先生“乐观的历史观和强烈的使命感”“应尽之天职”的自强不息精神;歌颂了陈嘉庚先生“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最高目标相统一,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的崇高理想精神。作者在文中深切感言:“我们对大学典故的追怀也是对大学文化命脉的传承,是迈向文化自信,进而臻于文化自强的一种文化自觉。”
建筑是沉默的乐章,也是凝固的诗,更是历史的记录。潘世墨教授《大南新村的故事》,以生动的笔触、大量的史料,向读者讲述着深埋在大南新村里身世的悲欢离合,揭开了大南新村长期以来一直被蒙上的神秘面纱。作者从小在厦大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对这里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特别熟悉,对这里的人和事也是知根知底,所以,讲述起来让人感到特别亲切。文中作者还插入一些新老照片,使大南新村曾经的那段历史更加明晰,更能够引人注目。作者在写大南新村的故事时,文字之多,历史之久,时间跨度之大,把大南新村的发展始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对大南新村这段历史有一个新的认知,也让早已被时代边缘化的大南新村回到公众的视野,并重新审视着它的前生今世。潘世墨教授之所以要把大南新村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南新村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在学校的历史档案里,只有片言只语;在诸多有关校史的著述中,也是语焉不详。人们熟悉她的模样,却不了解她的身世。”由此可见作者的爱校情怀和责任使命感。当然,也包括他主编这部书的初心与宗旨,这就是厦大人义不容辞的担当。潘世墨教授在文中最后精辟地阐述道:“大南新村,犹如一砖一瓦,嵌入今日拥有200余万平方米的厦大建筑之中。大南新村的每一栋古厝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都记录着历史给人们留下的珍贵的记忆。物是人非,多少故人已经远逝,多少故事已经遗失。然而,‘建筑是无声的语汇’,大南新村没有消失,她的故事不会被忘却。一座座厦大建筑,宛如灿烂群星,照亮‘南方之强’的天空。”
诚然,厦大建筑的故事是写不完、讲不够的,它们在厦大人的心中如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而我文中的所谓评点也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可以肯定的是写得不够全面,评得也不够透彻,甚至是在众多的大师面前“班门弄斧”。当然,书中还有许多文章、许多故事有待于广大读者慢慢地浏览、细细地品味,并在心灵上引起共鸣。据悉潘世墨教授正紧锣密鼓地策划组织《厦大建筑:流淌的故事》的续篇,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向2026年厦门大学建校105年献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厦大更多著名建筑的精彩故事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期待又一个视觉盛宴。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在诉说。”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也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凝固的,可在它的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厦门大学一幢幢与众不同的建筑楼群,折射出一种文化现象,一段历史渊源。透过这些古老而焕发勃然生机的建筑,我们欣喜地看到,它们承载着嘉庚先生“止于至善”的博大胸襟和人格魅力;它们流淌着厦大百年的历史血脉,体现了文化的赓续与传承;它们让我们目睹了一代代厦大人为之辛勤劳作、不懈奉献的身影;它们使我们知晓了建筑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它们用如椽大笔书写着自强不息的诗篇,用美丽音符谱写出更加灿烂的乐章!
(潘清河,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