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生活美学》(订购)
作者:刘晗
河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稿以苏东坡为写作对象,梳理了与苏东坡日常生活相关的诗、词、文章,辅以注释或白话解析,呈现出一个细腻、趣味、闲雅、清欢且充满人情味的东坡生活美学世界。
精彩书评
超越时空的生命美学
陈炜(河南大学出版社)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定慧院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在千年后成为解读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密钥。当我们在《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生活美学》中重访东坡的雅舍闲居、松间煮茶、夜游赤壁,恍然发现这位“不可救药的文人”用生命演绎的,正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生命美学范式。
01
从茶酒美食看东坡的雅俗之辨
书中用一定的篇幅探讨苏东坡的饮食之道,这绝非简单的饕餮记录,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态度的哲学思辨。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不仅是“慢着火,少着水”的烹饪秘诀,更是将贬谪之苦转化为味觉欢愉的生存智慧。当苏轼写下“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时,他早已超越口舌之欲,在粗茶淡饭间品出生命的本真滋味。
作者特别揭示东坡对茶食搭配的讲究:梅子蜜饯的酸甜中和茶的清苦,栗子糕的糯软温暖冬日的寒夜……这些看似寻常的点心,实则是宋代文人“以俗为雅”的美学实践。唯有诗与美食不可辜负的苏东坡用舌尖上的酸甜苦辣,演绎着“九死南荒吾不恨”的生命韧性。
02
从雪堂到赤壁的心灵栖居
在作者的解读下,苏东坡的居所不再是遮风挡雨的处所,而成为安放性灵的宙宇。黄州雪堂的简朴、临皋亭的幽雅、白鹤峰的野趣,这些被贬谪路上的栖身之地,经过东坡的妙手布置,都成了承载精神自由的容器。他种竹养兰“不可居无竹”的坚持,听江涛悟“逝者如斯”的哲思,让物质空间转化为诗意栖居的典范。
苏轼在《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描写,实则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宇宙的审美体验。这种“游于艺“的空间实践,让苏轼在贬谪岁月里依然能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03
从笔墨丹青到生命修行
作者指出,苏东坡的艺术修养绝非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生命能量的外化。他在《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实则是艺术家与表现对象的美学对话;在《枯木怪石图》中扭曲的枝干,恰似其“困顿中见风骨”的生命写照。这种“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追求,让苏轼的书画成为解读其心灵世界的密钥。
书中特别提到东坡“以书会友”的雅集场景:与米芾研墨挥毫时的默契,与佛印茶禅一味中的机锋。这些艺术活动实则是宋代文人“游心太玄”的生命实践。我们在《黄州寒食诗帖》的笔墨飞白间,看到的不仅是书法技艺,更是一个历经沧桑依然保持赤诚的灵魂。
04
从古典清欢到当代治愈
作者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梳理,更在于打通古今的美学对话。书中揭示的“清欢“理念,恰能缓解现代人的焦虑:当我们在外卖软件中迷失味觉,东坡“蓼茸蒿笋试春盘”的提醒,是唤醒味蕾记忆的解药;当都市人在钢铁丛林里失去方向,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步态,是指引心灵归途的明灯。
这种美学精神的现代回响,在作者笔下尤为动人。书中提到的园林宴饮之乐,恰似当代版的“西园雅集”;年轻人追捧的宋式点茶,正是对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遥远回应。作者用扎实的学术根基证明:真正的传统美学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掩卷沉思,苏东坡用生命演绎的美学启示录仍在耳畔回响。在这个物质丰裕却心灵迷茫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场“东坡式”的精神还乡:在茶盏里品出“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期待,在书房中养一丛“不可居无竹”的气节,在人生路上保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作者的研究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清欢不在山林隐逸,而在以审美之心观照日常的勇气;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复制古人形式,而在激活其精神内核的智慧。这或许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的生活美学》给予现代人的最珍贵的馈赠——让我们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松涛,在困顿里望见生命的月光。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