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现象千姿百态,如何直击问题的本质?
校长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如何抓住重点精准发力?
把正确的事情正确地做成,优秀校长怎么做?
一所优质学校背后离不开校长的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的校长》一书,是“破解校长行为有效性密码!本土校长治校实战方法论!”

《卓有成效的校长》(订购)
李凌艳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核心观点
对于这些始终行进在“把正确的事做好”的路上的校长,他们正是这样让自己变得更加卓有成效的:与时俱进地,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快乐成长、有效学习,教师幸福工作的地方。
精彩书摘
校长要卓有成效吗?
有这样一位校长,在某省会城市一所优质公立高中,从年轻教师到业务骨干、特级教师,再到分管业务的主任、副校长,一路成长起来,被委以重任,到城市另一端开拓该校的新校区。短短几年,她带领一批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团队在这个新的校区干得风生水起,受到当地政府认可、老百姓信赖。我和她在一次偶然的公务交往中认识。当时,作为“上面派来的考察团”成员之一,我非常真实地看到她所在学校学生的精神状态、校园风貌,感受到学校教师的昂扬向上的姿态。她非常诚恳地向我表达,希望我帮她的学校做诊断。说实话,我当时是有点出乎意料的。
于是,我问她:“您为什么要让我给您的学校做诊断呢?”
她回答:“还有几年我就退休了。在副校长、校长的岗位上做了二十多年,我想在退休前搞明白究竟该如何当校长。”
她说得非常真诚、平静。我则愣了好一会儿——这样一位公认的好校长,临近退休时,却还想着“搞明白究竟如何当校长”……
过去十余年,在学校诊断理论探索、实践服务的过程中,我深度陪伴和见证了百余所优质学校的校长实践,经常面对类似这位校长提出的问题。我和这些校长深度交往短则一两年,长则十余年;当面交流和沟通很多,电话或文字沟通更多。在我看来,这些校长的实践探索,加上我们双方协力完成、覆盖了学校各方面、各层级运行与管理的诊断大数据,无疑绘就了中国当代学校领导者的行进图和学校运行的轨迹。校长为基础教育孜孜前行的长途,也正是他们努力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学校核心领导者的成长之旅。
毫无疑问,他们都在努力成为一名对自己、对学校组织、对社会都卓有成效的学校领导者。这也是中国近50万名校长的目标。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前言中写道:
现代社会及其运转的成效,也许还包括其生存的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各类组织中管理者的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迅速成为社会的一项关键资源。
而沃伦·本尼斯在《领导力的本质》(第二版)里这样认为:
我们的生命依赖于领导力。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都依赖于我们的领导力的品质。领导者具备行使其权力的能力,所以我们要以与研究糖尿病和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相同的兴趣强度来研究领导力。
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作为对学校领域的研究者,我总是深深感喟卓有成效的校长之于学校组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卓有成效”的含义,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著作里,德鲁克开宗明义地指出: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to effect)和“完成某项工作”(to execute),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对于这样简洁、有力、明了的定义,学校管理者们可能觉得意犹未尽。然而,实际上,有多少校长知道作为校长做事必须有效,什么才叫校长做事有效呢?

其实,在很多次与其他校长们类似的思想交流中,我感受到开篇提及的那位优秀校长的困惑带有普遍性和真实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校长领导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比较薄弱。直到今天,在我看来,我国极少有真正为校长们设计的系统课程或者教育培养内容。我国大学师范教育有对各学科教师的职前教育,但没有对校长等核心领导者的职前教育。我国大学的教育管理学专业,学习内容以理论性知识和教育行政领域的管理概要为主,对校长培养不可或缺的领导力或领导学科涉及不多。在教育培训市场里,有些打着“校长培训”旗号的项目实际上是把校长们“放到一起”,学习用传统教育培训的做法临时拼凑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少有认真、负责、完整、系统的目标,其内容、活动和过程设计也比较随意,难有恰切有效的课程评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当今的很多校长是凭一己之力在校长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的,对于是否卓有成效也许并不清楚。
我国某些传统因素为“校长”角色赋予了“教育专家”色彩,这也是他们产生困惑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都很崇尚教育家办学,认为校长一定首先、也最终必然是教育领域的专家,甚至最好应该是教育家。但真正卓有成效的校长应该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同时更应该是学校管理的专门和专业人才。因为领导学从来都先关注那些在领导岗位上能行使其领导力的个体,所以,校长应该首先了解并坚持学习管理学。但在现实中,有些校长不太重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校长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他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让“学校”这个社会器官发挥功能。但我国有些校长对管理学却不甚了解,甚至有的校长还不自觉地疏离管理学。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趣事。我和李希贵校长有多年交往。我们之间常有一些对话,让我颇有启迪。我在被他“讽刺”为“学院派”“一句话能写明白的,非要写十句话”时,也“回击”他:“你们一线教育家写的书,看起来热闹、感人,但是缺乏系统性、结构性,看完合起书后,就记不住什么了。”对于这样的“批评”,他虽然笑而不语,但可能真的听进去了。在他出版了《学校如何运转》后,我由衷地当面夸赞:“这本书系统架构非常棒,把学校管理的机理整体、深刻地描画了。”对于这样的夸赞,他看起来很开心,但随即又发问:“可是,有不少人跟我说,您的书都爱看,只是这本《学校如何运转》却看不懂……为什么呢?”话音一落,我们忍不住相视一笑。我说:“您的文字一如既往地简洁、易懂。他们说看不懂,可能是说看不懂书里关于学校管理的那些内容——因为《学校如何运转》是一本真正关于学校管理的实践总结和归纳的书呀!”
其实,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广大的一线教育管理者,如果连一位我国本土生长的卓有成效的校长对于学校管理的体悟都看不太懂,那么其中又有多少教育管理者会去研习管理学的那些真知灼见呢?
在我的理解里,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如何运转》及其背后的实践探索是深受亨利·明茨伯格经典作品《卓有成效的组织》影响的。他曾经对我说过,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探索学校转型、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那些年里,这本书是他床头的必备书之一。在明茨伯格这本书里,“卓有成效”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来。该书把“卓有成效的组织”和“有效的、高效的组织”视为共识性的、不用解释的概念,即卓有成效就是有效的、高效的含义,就像管理者的目标是卓有成效一样,好的组织设计也是为了卓有成效。
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明茨伯格的《卓有成效的组织》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判断是否卓有成效有明确标准,但是,卓有成效本身是权变的,是具有高度情景关联性的、具体的行动、表现或实践。
从内涵范畴来看,管理学是兼具科学与艺术特性的学科。管理科学的结果实然(有效果VS无效果)和管理艺术的效果应然(美好、悦耳、动人VS丑陋、刺耳、嘈杂),都清晰地指出“卓有成效”是每位校长的目标,是真正“好校长”的标准。

然而,我们长时间强调和信奉“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校长观,这可能助长个人魅力极端主义下的校长个人崇拜现象。我见过一些赫赫有名的“大校长”。他们很勤奋、努力,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以校为家。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当然,他们的学校有一个比较相同的特点:学校里的干部和教师觉得,跟着这样的校长干教育,是一件体力活儿,不用头脑思考——因为所有他们该想的,他们的校长都替他们想到、想好了,他们只需要按校长的指令执行就好。殊不知,这种个人崇拜式的魅力型领导对组织可能造成毁灭性伤害。对于这一点,领导力研究领域早已达成共识。
我一直认为,“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位好校长”这种观点是成立的——因为这是管理学关于卓有成效的校长的旨意所在,但是一位校长却未必总会带来一所好学校——因为卓有成效是一种权变性的、需要校长不断努力和创新的实践。
校长角色究竟应该是什么?卓有成效的校长的标准是什么?卓有成效的校长应该着力于哪些实践?校长的卓有成效是特质还是可以通过“修炼”习得?这些正是本书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学校只是一个空间和场所。为学生发展的教育服务不是由学校本身提供,而是由学校的领导者组织教师提供。领导者才是学校组织力量发挥的最强有力的调动者。这意味着领导者不能包办组织的所有事情。学校领导者的卓有成效不是绝大多数事情由他自己做,甚至“没有他,学校就会停摆”,而首先应是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学校成员一起去实现目标。对于这其中蕴含的逻辑和要义,现代学校要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在全球追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校长的卓有成效首先意味着学校领导团队的卓有成效。从这个角度看,本书最直接的阅读对象不仅是校长,而是学校所有团队领导者,以及愿意将来在学校领导岗位上实践理想和使命的所有人。
以下是全书的基本递进逻辑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明确究竟什么是判断校长卓有成效的标准。关于这一点,在大多数关于校长的书里好像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但这应该是我们探讨校长卓有成效的起点和基本共识前提。
第二章,基于标准的指引和锚定,讨论卓有成效的校长最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实践。我们会详细讨论每个方面的实践的含义和实际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它们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第三章,先把卓有成效的校长最应关注的六方面实践和建构学校组织管理全貌的八要素进行横纵结合,形成一个理解学校管理工作的万能坐标系,再在这个坐标系中具体解析作为学校核心领导者,其卓有成效的着力点与其他学校成员有何不同,从而深入辨析卓有成效的校长实践的关键着力点。
第四章,汲取领导力研究和企业、学校等领域核心领导者的有关智慧和经验,探讨要有效地进行上述六方面实践,校长如何自我修炼,有哪些基本修炼方法,以及应该生成哪些特质,以帮助判断自己离卓有成效还有多远。
第五章,校长的卓有成效之路没有终点。面向未来,卓有成效的校长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可以如何应对以葆有卓有成效,这一定是一个可以和本书读者对话的话题。
应该说,第二章、第三章是本书的主体,体现了我最原创的认识,也是过去十余年我陪伴中国校长们一路同行的拾穗凝集。其余各章则会将已有关于校长的主要说法或观念进行比较和萃取,并认真借鉴领导力领域和管理学相关的一些概念、思维和认知模式。全书都在努力和读者一起探寻下面这个核心问题:
校长如何做,才能卓有成效?
期待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您,在后面的阅读和对话中会有启发、思考和顿悟。
本文选自《卓有成效的校长》引言,略有删减。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