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书摘
2025-07-23 11:29:3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确立为一级学科,为真理的深耕厚植开辟了广阔沃土。二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以如椽巨笔书写时代答卷,以深邃思考回应实践呼唤。值此学科设立二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怀着深深的敬意,开启这场“真理的足迹·思想的华章”之旅,将陆续撷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重磅作者著作中的思想精粹,呈现他们立足中国大地、扎根学术沃土、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智慧结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别推荐陈学明教授这篇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文章,让我们跟随陈学明教授的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认识,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力量,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订购)

陈学明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让中国“富起来”。中国要 “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弱化还是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作者简介

  陈学明,上海市崇明岛人,生于1947年3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外国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论著、教材、译著40多部,其中有5部著作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有7部著作在港台出版。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有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30余次,其中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5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有一部著作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一部著作入选中华优秀图书奖。

精彩书摘

跨越时空的对话

  历史事件从来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均质分布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平息,一个人物的诞生或逝世,都可能加重或者减轻历史的分量。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年代异常重要,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影响重大,值得我们永远地记忆和纪念。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纪念历史人物,纪念历史事件,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向往和期待,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历史理解,是在以特定方式加重特殊时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因此是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探索和预示未来前行的方向。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诞生让1818年成为一个特殊年份。这位巨人诞生给历史带来的分量,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就像65年后他逝世所形成的空白,很快就被人们感觉到了一样。几乎每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都可以找到马克思生命历程中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他那些不朽的著作总是让每一年都形成不同的学术热点。纪念不是为了忘却,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纪念和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书写观念史,而且是实践地展开存在历史的关键步骤。我们如何领会历史,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今天,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即将展开的未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铭记、唤醒和重构,让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看似独立的纪念活动,其实有内在的历史关联。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从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就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血脉相连。什么时候我们用好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曲折,甚至可能走上歪路和邪路。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站起来”的伟大成就。正是40多年前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今天,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着新的时代挑战,面对着新的历史机遇,开始了新的奋斗征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马克思,纪念《共产党宣言》,纪念改革开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的纪念足够真诚,足够谦逊,历史就不会亏待我们,我们就能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智慧,为已经开启的新征程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

  在这些纪念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主题,这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影响我们的纪念。不仅影响纪念的规格、纪念的情绪、纪念的目的,还将深刻地影响纪念的影响,影响我们如何展开未来新的历史征程。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征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对今天的中国而言,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强起来”的根本意义。走向“强起来”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对走向“强起来”的中国还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具体阐释才能加重纪念的分量,众多的纪念活动本身才能成为凝聚共识、形成意志和动员力量的历史事件。

  毋庸讳言,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存在着不少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大体来说,对立论、外来论、过时论和无用论是几种常见的形式。如果以这样的认识来纪念马克思、纪念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纪念当然就意味着告别,意味着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意味着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界限。我们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的论断,但我们没有将批判这些论断作为本书的直接任务。因为不论就实践的状况,还是就方法论的基础而言,这些论断都没有批判的价值。它们不是蔽于一曲的立场偏见,就是形而上学地看待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非辩证思维的结果。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现实内在的构成要素,就像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人一样,我们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历史之中。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走向“强起来”的中国未来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强起来”的未来道路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然而,我们不能做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与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是打破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总是以辩证对话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开放过程中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旗帜。我们将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纪念马克思,纪念改革开放,阐释马克思主义对于走向“强起来”的中国具有的根本指导意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