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国社会文化的视角》(订购)
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型时期,教师面临着自我与社会、变革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等多重两难。如何应对这些两难,并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国社会文化的视角》通过考察数十位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思维决策、行动策略和专业发展,揭示了他们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意义协商和行动斡旋的典型特征。这本书的“经师与人师:中国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身份认同”一章,关注了教师身份认同的两难困境,探究了他们的具体思维与行动,提炼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并分析了其社会文化意涵。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身份的一种诠释,“传道”和“授业”是教师实施的教育内容,而“解惑”是教育的手段。虽然不同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它代表了关于“做人”的教育;“业”包含“做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被称为“术”。“道”与“术”构成教育的两个维度,因此教师身份一方面应定位在抚育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的道统上,另一方面则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建构寓“道”于“术”的身份的。
学科教学与教育育人的两难
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韩蕾是一名语文教师,她最近在“头疼”班上的男孩丁丁。虽然他学习不错,上课也积极发言,但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摩擦不断。有一次,丁丁和同班的小海与英语老师在走廊上相遇,他们都向老师问了好,老师也冲他们挥了挥手。回到班里,两个人为“谁先和英语老师打招呼”争论起来,并在班里大打出手。
作为班主任,韩老师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融入集体,但又不能伤害“落后”学生的自尊心。她意识到,自己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机会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德育就好了。但在长期接受专业学科教育的影响下,韩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孩子们听说读写,贸然地插入德育会不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呢?在遇到丁丁这个“问题学生”后,韩老师开始慢慢思考:
也许,这中间的地带蕴含着更多的教育机会,我要在这里有所作为。
教师的行动及其实践性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聚焦于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价值观念教育常放在对文本结构的理解上,以讲抽象的道理为主,比如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崇高理想等,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少。面对这样的问题,韩老师在教学反思日志中写道:
教师要做巧手的裁缝,要缝合零碎的学科知识和课文教育意义,最后加入新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关键事件,才能做出一件适合教育的时装。
韩老师抓住了这个瞬间的灵感,并决定尝试一下。在学完《谈礼貌》这篇课文后,韩老师先让学生总结文中岳飞、小朋友和周总理三个故事反映的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列举历史上因为讲礼貌而改变人生的例子。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丁丁和小海也积极在小组中发言。韩老师发觉,如果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对他俩进行教育,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最后总结时,她说:“既然礼貌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丁丁和小海课间为什么还那么冲动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一名学生说:“你们俩都和英语老师挥手了,也可能老师是向你们俩打招呼呢!”韩老师顺着这名学生的思路继续往下说:“让我们想一下,英语老师看到这两名学生向自己挥手,她会怎么想呢?”学生说:“她会很高兴,因为学生有礼貌。”韩老师接着说:“是呀,本来这么懂事又有礼貌的孩子,怎么能做出打架这样粗鲁的事情呢?岳飞和周总理就是从小事中培养自己的礼貌意识,才成就了以后的辉煌!”
说完这段话,韩老师看到丁丁和小海的头低下了,明白丁丁进步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一半。此时,韩老师意识到,如果能抓住日常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开展教育,就会让学生有更切身的体会。韩老师在具体情境下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在教学生思考和学习。其实,韩老师也在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在不久后的一次语文课上,韩老师带学生一起阅读了《小猪、小牛和小羊》与《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归纳出“宽容”的特点后,她做了总结:
立场不同、处境不同的人,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对待同学要有关怀和宽容的心!其实,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宽容。我们现在就说说周围同学的优点吧!
然后,学生们非常活跃地彼此“揭发”,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优点也被大家说出来了。最后,韩老师建议大家说说丁丁的优点。班长说:“他上课发言特别积极。”有同学说:“有一次美术课我没有带彩笔,他和我一起用。”还有同学说:“他给我买过早餐。他还帮其他同学削铅笔。”在学生们肯定的发言后,丁丁站起来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请大家原谅我以前的不懂事!”在这节课结束时的总结中,韩老师说:“三(3)班的同学和老师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我们就要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对吗?”
她从学生的表情和齐声说“对!”中读到了学生们的赞同。之后,韩老师一有机会就强化丁丁的集体意识,同时,也经常在其他学生面前表扬他。不久,丁丁就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了。后来,在学习另一篇课文《账单》时,学生们不仅重温了理解和宽容的意义,更被文中小彼得的感恩行动深深打动。第二天,丁丁把大半个橘子放在了韩老师的手里,腼腆地说:“老师,今天妈妈买的橘子我都尝了,只有这个最甜,我给您带来了。”手里捧着这半个橘子,韩老师感觉到孩子的体温,她紧紧拥抱了丁丁。
韩老师通过摘取教材中的几个片段,借助学生的反应,激发了丁丁心中善的意识,也化解了学生的矛盾。她让师生之间静态的师教生学的学科教学转变为动态的教与育引导下的学生互学。在韩老师看来,学科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成为人格教育的有效载体。韩老师在上述学科教学情境中,借助故事、格言等形式,形成了有利于学生人格教育的班集体文化。在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中,教师通过寻找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放下防御心理,开放地讨论和探究不同观点。这带给学生学科成就感的同时,也带给他们深刻的自我识知和良好的集体舆论。
回顾对丁丁的教育过程,韩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写道:
教师的生命可以处于低处,而灵魂必须占据高地;教师把(学生)鲜活的生命珍藏于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存在价值,(为他们)创造幸福;教师用爱陪伴(学生的)成长,期待(他们的)绽放,用宽容与耐心滋养受伤的个体;教师应该把校园作为育花世界,享受培育花开的过程,体会园丁的辛勤劳作。
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有着清晰明确的要求,学校德育计划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但对于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学校没有规定,也没有提供参考样本,不同学科的教师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理解。韩老师基于学科教学的教育方法,是她在自己的教育信念支撑下采取的实践行动,体现了她个人独特的实践性知识。韩老师的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她对于自己作为学科教师和教育者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对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对她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总结。
在本案例中,韩老师遇到了学科教师与教育者身份难以兼容的两难困境。她原本对语文教学的专业认知不再适合目前情境,应对不了像丁丁那样的“问题学生”,这迫使她不得不与问题情境对话,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于是她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并借助班级集体舆论、师生互动、辅助资料(如教材、格言、故事等),为教师的育人身份催化新的教育策略(如鼓励、组织讨论、营造氛围等)。她用“裁缝”这一意象来表征教师身份。首先,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即教师拥有关于学科教学和教育的一般知识,并需要在特定情境里贯通二者,用“解衣衣人”的方式传递知识和道义。其次,教师应该有艺术特质,即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量体裁衣”,教育教学内容既要有传承性,也要有创新性,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再次,教师需要有自己的实践智慧,即在自然的课堂情境里对既有教学策略小修小补,对学生行为的纠偏力求做到“天衣无缝”,不露痕迹。最后,教师必须有信念感,即将为师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为学生发展而付出,不怕“为人做嫁衣”。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社会文化意涵
孔子提出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把“人道”纳入规范系统,从正面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从反面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即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教师的“道”体现了教师的境界、修养、信念和对人的意义的追求,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对教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遵从,落脚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上。教师的“术”是机智、技巧,代表的是理性和工具性,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方法、技术、手段。“以道御术”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倡导人们以道义来承载智术,强调悟道比炼智更高一筹。案例中的韩老师,以德立教、以情树人,将教学起点放在教育的道德高度,但她并不是通过简单说教和单方面树立榜样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依靠学科内容、从学生现实出发,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实现教育目的。
做好教师工作,要确立以育人之“道”为本的思想,然后才是选择最好的教学之“术”。于韩老师而言,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教之有道。于学生而言,学习和践行德性,必须习之有术。教育的大艺为道,教学的小技为术。也许“道为本,术为用;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能很好地说明教育中“道”与“术”的关系。同时,大道无术又是教育的一个理想、一个过程。大道无涯,术可以精益求精。正如韩老师一样,她心存教育理念,明白育人之“道”。但这种“道”是不能通过说教直接迁移到学生身上的。她必须借助学科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寓言和语言教学与学生互动,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养成性教育。两难困境中的思考、试错、试验,推动韩老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深化,帮助她采取更适切的行动。在此过程中,她关于教师、学科教学、学生教育的所有知识都从缄默状态进入行动模式,最后融合成“以身体道”的实践理性。
本文选自《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国社会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