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当医学成为情感对话--河北大学出版社《老协和》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当医学成为情感对话--河北大学出版社《老协和》
李正伟(中国科普所)
2004-03-04 10:57:36  来源:  
 
 医学应该也是情感与情感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不小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性命。

 看完《老协和》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喜欢上了这本书呢,还是喜欢上了老协和。大概是从《老协和》中看到了老协和的太多感人的故事,不知道《老协和》和“老协和”到底哪个更好了。
 老协和历史并不久远,其前身协和医学堂是在1906年才创办的,但却与众多团体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由于有了洛克菲勒的支持,协和获得了大量国际帮助,老协和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开放式的。借用“大师”的说法,这大概就是协和能出大师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林巧稚、张孝骞、吴英恺、黄家驷等,他们用自己毕生的艰苦代价,换取了民众的高度评价,使“老协和”人的精湛医术、聪明才智、敬业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勤奋求实的学风,永传世界。
 言及大师,如果现在的高校要像过去那样培养出新一代的大师的话,不知道利用老协和的标准还能不能培养出大师。那个时候的学风是严谨的,学生只有踏踏实实去学习,才有可能不被淘汰,这与当今的教学形式不太一样;它在招生上遵循的是少而精的办学宗旨,严格的淘汰制,这一点在现代高校中也不太能行得通,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任课老师是否能够像这位老师这样描述的自己的任课的话,相信学生们也肯定都会喜欢,那位协和的老师说“我真喜欢给你们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凡是在我觉得应该有戏的地方,你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如果当今高校教授,中学老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给学生听,真不知道学生们会开心成什么样子。
 所以说,“培养大师之路”任重而道远。当然,现在的教学形式,社会形式都跟那个时代不一样了,可是老协和的很多传统确实值得继续保持下去。
 文中对北大、燕大,甚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和燕大校长司徒雷登都作了详细真实的叙述。从这些对老协和的真实生动的描述中,我们总会因为某段历史而被打动。医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也许就在于此。其他科学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他们不会过多考虑人自身的因素,甚至只要靠自己的想象都能取得成绩,而医学不一样。医学要跟人打交道,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医学应该也是情感与情感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不小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性命。君不见,如今的医疗事故频繁,也不知道是何种因素在作怪。
 可是如果知道林巧稚从自认为无能为力挽救一位难产产妇的洋大夫手中夺过产钳而救活了两条人命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在医疗技术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怎么可能就出现那么多的医疗事故呢?而这些医疗事故本来应该是那么容易避免?我相信,老协和的医生们的付出绝对不是为了纯粹的声誉,他们所体现出的完全是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不会看着一个一息尚存的病人躺在那里不管的。
 由此笔者又想到了现在经常提到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这里涉及到医学,人文的体现更明显,更彻底。作为一名好医生,不仅仅要有高深的医疗专长,更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本人实在无知,刚刚从“协和”中想到这一点,不过应该为时不晚吧? 

  (《老协和》董炳琨等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36.0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2-27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