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的五项修炼》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的五项修炼》书摘
2025-09-05 15:27:42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的五项修炼》(订购)

作者:顾明远 刘华蓉

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但是我真的适合吗?为什么同样的教学方法我用就没有效果呢?工作这么忙,如何坚持学习、跟上教育变革节奏?当教学琐碎成为习惯我的职业发展路径何在?从“意愿”到“收获”,本书为读者展现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精彩书摘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虽然应该提倡教师有自己的课堂风格,但是好课也有共性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条标准是把基本概念和观点讲对、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有一次去听一节小学数学课,讲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这堂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展示。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画上对角线,一分为二;有的学生画了一个长方形,画上对角线,一分为二:都说明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但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菱形和它的对角线,这出乎老师的预设,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学生画正方形、长方形的对角线分出来的都是直角三角形,而从菱形分出来的是“变了形”的三角形,老师对此就解释不清楚了,犹豫了一下才回应学生说:“等腰三角形可以这样画。”这句话就不严谨了,应该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底乘高除以2。这位老师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三角形面积的基本概念,给学生讲课当然就讲不清楚。

  还有一次听语文课,有位老师在解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说:孩子们喜欢百草园, 因为那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到三味书屋”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小孩子不能光玩,还要学习。这就完全把鲁迅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讲歪了。

  一堂好课首先要把概念讲清楚,把文章的本义讲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先弄懂、弄明白,把某个概念或者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到。一是要讲对,不能讲错或讲漏了;二是要讲清楚,并且是简单明了地讲清楚,让学生容易明白;三是尽量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条标准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不是只把现有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并且提倡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的时间点和度,让学生听完课不只是记住课上教师讲的内容,更要深入理解,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有的教师在语文和历史课堂上,讲时间、人物、事件比较清楚,讲文章的含义比较清楚,但是忽略了开阔学生的思维,忽略了讲与课本内容关联的时代大背景和社会问题,把学生拘泥在了记忆和简单理解教材内容上,这就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本质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可能更不必要把已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通过思维内化知识,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价值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结构主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主张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提倡发现法,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20世纪90年代流行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由学生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21世纪以来提倡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现在提倡跨学科学习,提倡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研究,这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条标准是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我们发现,教师只关注少数几个爱发言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情况在中小学课堂上还比较普遍。

  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老师居然让一名学生回答了8次问题;另一名学生既不在老师提问时举手,也不在小组讨论时说话,但整堂课老师就像没有看到他一样,未置一词。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存在“像空气一样”的学生,那他的课就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课。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们发现授课老师好几次都在提问中间靠前的学生;有意识地照顾到了最后一排的学生,提问了2次;对倒数第二、第三排的学生关注度最低,整堂课都没有提问。在课堂上不留关注空白点,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讲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确实不容易。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班额普遍较大,教师怎么才能实现对每一个目标的关注呢?这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

  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座位排列有关。从传统的秧田式到分组组团式、马蹄形(U形)、圆形等,各地中小学探索了各种座位排列形式,这些排列形式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不足。比如,有的教师可能会将眼光主要聚集在秧田式排列的前三排,后排学生因为教师关注少,容易讲话、开小差,给教师留下“后排的学生调皮”的印象。教师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

  班额越大,教师越不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好学”“上好课”,教师就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帮助到每一个,在课堂上调动所有学生一起沉浸、投入,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其外。能做到这一点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

  本文选自《教师的五项修炼》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