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在行知教育实验的路上》:四十余年办学历程生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在行知教育实验的路上》:四十余年办学历程生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阎凤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025-09-16 08:51:50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在行知教育实验的路上》(订购

杨瑞清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了“四有”好老师系列丛书的首发仪式,顾明远先生领衔的创作团队交流了创作的过程和呈现在读者面前十二本论著的内容体系。那天,创作团队成员杨瑞清就坐在我的边上,他是南京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他撰写的《走在行知教育实验的路上》是丛书中的一本,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办学心路和行路历程。读后,我被他改造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弘扬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事迹所感动,他通过实际办学切实解答了乡村教育的很多难题。

  1981年,杨瑞清从晓庄师范毕业后,选择了回乡不进城、从教不从政的道路,与当时青浦县建设乡五里村的村民一道,四十余年不断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先后举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学校、行知基地、行知学苑对外交流中心等,将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发展成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在内的现代化综合教育机构。2015年,在国家优质均衡教育政策指导下,杨瑞清带领学校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共计培养了五千多名农家子弟,接待了五十余万中国城市学生开展短期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了百余个国家、上万名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22年,行知教育集团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杨瑞清带领学校师生,联合社会,突破了一个个的不可能,把理想变为了现实。他的办学行为诠释了乡村教育大有希望的命题,即:乡村学校不仅可以满足乡村当下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满足反哺城市教育发展的需要,使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走向世界。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首先,因地制宜办好乡村教育,为农家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可以进一步外出学习深造,也使乡村能够留得住一部分人,而不是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向城市学校。杨瑞清在书中写道:“乡村学校就是飘扬在绿色田野上的一面文化旗帜,乡村学校是让乡村人民看到希望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取大教育观的办学思路,除了教授一般的书本知识外,还要积极发挥实践活书、行知大书和生命天书的作用。乡村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它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当孩子们与自然亲近,田园诗般的大自然滋养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学生可以在学校建的菜园、果园、茶园、荷园里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需要知识的力量,乡村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知识来改造乡村。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一边办学,一边帮助农民识字和扫盲。这时,孩子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者。孩子向他们的家长“不断传递着法律常识、实用技术,成为播撒文明的一群小天使,成为村级大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近些年来,乡村学校与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帮助当地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可以说,乡村学校联系着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最后,乡村教育反哺城市教育,与世界分享中国教育经验。当城市学校陷入应试教育的内卷而难以自拔时,也许可以在乡村教育中找到解决办法的灵感。确实,行知学校建立了一个行知基地,接待城市学生下乡体验与学习,城市孩子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弥补城市教育中的缺失。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行知学校努力扩大国际交流,其打造的系列乡土文化—南京文化—长江文化—中华文化,吸引了大批国际来访者,让行知教育走向了世界。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