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手语:趣味手语入门》(订购)
肖晓燕 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主要推荐给听力健全人士用来初识手语的教材和读物。本文并不完全是为了推荐它,也是为了记录一下我自己遇见手语、遇见她们的故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手语是离生活非常遥远的事物,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并没有聋人,看不到有什么学习手语的迫切需要。但是,即使是这种对手语号称一无所知的人,打招呼和告别也会挥手致意,点赞时也会伸出大拇指,还有自拍时的剪刀手、音乐节的金属礼、石头剪刀布……可见手势语言早已深深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从小就已掌握,平时都在自然而然地使用。
当然,这些手势语和手语这门语言毕竟还不是一回事。真正的手语像有声语言一样有着独立完整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能完全覆盖工作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表达内容。然而除了聋人群体,以及一部分研究者、志愿者之外,大多数人对手语确实是所知有限,原因正如上面所说,“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并没有聋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聋人数量约为2780万人,是公务员数量的三倍多,很难想象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公务员。真相很简单,聋人在“主流”社会生活中处于失语地位,大多数人对他们视而不见,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即使身处同一空间,也仿佛相隔于平行宇宙。
再推想一下,这将近三千万人,他们的至亲好友至少有一两亿人,与他们沟通基本都要依靠手语。可知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手语文化圈,群体人数超过小红书日活量,并且在全天候沟通交流、创造与传播文化。这样巨大的群体在公共舆论圈中被人忽视,是多么离谱的事情!如果不是有幸稍微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我将继续全然不知自己错过了多么精彩的一个世界。而这件幸事,则主要归功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的肖晓燕老师。二十年来,她潜心研究手语,与聋人群体广泛交流,在厦大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开设了“手语轻松入门”课程,积累多年教学经验后编写这部教材《遇见手语:趣味手语入门》,而今捧在我们手上,虽然不厚,却颇有分量。
根据肖老师的自述,她遇见手语的故事也是出于偶然。2001年,肖老师在英国西敏斯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看到礼堂角落里有一小群人挥舞着双手,无声地热烈交谈,颇感新奇。后来她在UCLA访学,参加一场聋人教授的讲座,了解到手语也有语法,手语翻译颇有门道,国内的研究却非常稀少,慨然决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开拓者的事业从来不会是容易的,在外文学科的科研评价体制中研究手语这样一个偏门方向,“吃亏”可想而知,而她一坚持就是近二十年,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日积月累,蔚为可观。而她的通识教育课程,则让手语走进大多数大学生的视野,取得了热烈的反响,课堂气氛十分火爆。而这热烈的反响,却是多年来寂静耕耘的回声,正如当年初见“无声地热烈交谈”时那样“于无声处听惊雷”。
学习这样一门语言,为什么会让学生充满激情呢?作为这本教材出版工作的参与者,我未曾踏入课堂,却也见证和体验了这种激情。有次参加学校的一流课程讨论会,第一次遇到肖老师,只是会议桌上短短几句话,就被她昂扬的精神面貌感染,连其他课程的老师都随着她的示范而手舞足蹈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大学手语课程最主要的受众,恰恰是广大“听人”。对“听人”而言,也许曾经抱着一种帮助聋人的善意心情接触手语,但真正开始接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冲击,体验语言背后特有的思维方式,新鲜感让人目不暇接;而手语文化又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上,所有的实词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内容,接受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如同张枣的诗句“我们同看一朵花瓣的时候,不知你怎么想”,这样一种用不同表达方式观想相同文化环境的体验,真的是情绪价值拉满,在这一刻,感到自己并不是在帮助聋人,而是得到了聋人的帮助,得到了未曾领略的体验。而肖老师作为较早的体验者,用她的课程将其传达得淋漓尽致。
那次会议之后,我们就决定将这门课程改编为教材。这件事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手语的载体是动作和表情,必须做成包含视频的融媒体教材才行。但教材出版仍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它能让一门课从主讲老师手里“毕业”,为其他教师、其他学校的课程提供标准化教学框架,也为自学者、阅读者提供宝贵的指引,帮助大学成为“世界之大学”。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打磨课程,总结宝贵经验教训。肖老师和她的助教团队,经过辛勤的努力,交出了质量很高的精彩书稿。
进入稿件编辑阶段,我对这本书的参与就没那么多了。责任编辑有着多年的语言类图书编辑经验,对书稿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不少优化意见,作者团队都一一认真对待,进行了细致的处理。经过了为时不短的耐心准备后,终于开始拍摄演示视频,我才第一次与聋人面对面接触,在出版社影音工作室门口接待了“胖胖瘦瘦”两位老师。
胖胖老师是厦门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瘦瘦老师是肖老师手语课程的助教,她俩共同运营“胖胖瘦瘦有话说”自媒体,发布了很多聋人文化与生活的有趣内容。这次她俩也是应肖老师的邀请,以本书编者身份参与创作,负责出镜演示手语。肖老师也来到录制现场,帮助进行沟通和指导。面对两位聋人老师时,我有点手足无措,但她俩真的性格很好,有趣随和,很快让人放松下来。我发现虽然我对手语一窍不通,但就按自己的想法瞎比划,她们也能以自己的感受力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录制过程虽然欢笑不断,工作节奏却是严肃紧张的,既要确保正确严谨无遗漏,又要充分考虑画面效果。中午没有时间出去吃饭,适逢星期四,大家围坐在我办公室的茶几周围吃肯德基,那时真的觉得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远多于不同之处。
录制完成之后,胖胖老师还要回学校上课,我开车送她过去。出门时,我搜肠刮肚向她比划“谢谢、辛苦了”,她报以灿烂的笑容。到了校门口下车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胖胖老师在车窗外,竭尽全力发声说出“谢谢”二字,虽然声音暗哑,却清晰可辨。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感动难言。后来我才知道,“聋哑人”的传统说法是不正确的,很多聋人并非不能发声,只是因为听不到,而难以像听人那样控制发声。有些聋人经过艰苦的训练和模仿动作,能够发出一些声音,说出一些词语。人与人之间为了互相理解而付出的努力,真是这个世界上最感人的主题啊。
图书出版前的那些天,责编和作者不厌其烦地反复校对稿件,工作群里校样文件如雪片纷飞。此时并没有明确职责的我,也终于把心态转换为读者模式,感受这本教材的“轻与重”。书中的趣味终于“欢实”地呈现出来,它们来源于热烈的生活内容与积极的生活态度,灌注于真切的对话中,比“多邻国”的对话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在这些对话中,有一些语言学习经验的人能够感受到手语构词法、句法等语法特征的独特风格,进而理解聋人群体往往风趣幽默、坦诚直率的性格特质。这个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也能让我们自己靠近这些真善美,成为更好的人。因此,我很感激遇见手语的缘分,也感激“手语人”慷慨地指引我进入这一片美好天地。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