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流贬文学研究丛书”(订购)
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
尚永亮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丛书共七卷,以两汉、魏晋、南朝、唐、宋、清诸代为重点考察时段,从流贬制度、流贬文人、流贬文学等角度切入,对中国古代流贬文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而详实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第一,各时代流贬制度之特点、法律性质、主要程序、对流贬者在流贬前后的处置措施;第二,流贬文人之数量及时段、地域分布,流贬者的身份类型、流贬原因、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第三,流贬文学之主要体式、内容、艺术特点及发展嬗变。
丛书主编尚永亮,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先后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以及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楚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文学。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分册介绍

《两汉流贬制度与文学研究》(订购)
凌云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视角考察两汉时期的流贬制度、流贬规律及相关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流贬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类型、法律性质与地位,兼及流贬的主要程序、流贬前后的处置措施等,通过定量分析,厘清两汉流贬事件的时空分布、流贬者的身份类型及流贬原因,并对流贬文人的拟骚创作、士人心态与文化内涵作出新的解析。

《三国两晋贬谪文化与文学》(订购)
罗昌繁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在全面统计三国两晋贬谪事件的基础上,选取各朝代表性案例,结合时代背景、群体特征与政权特质,剖析案例背后的文化、政治与文学生态。全书从贬谪视角出发,揭示三国两晋士人与帝王宗室在政权割据、高压统治、党争倾轧、王朝易代及门阀政治等复杂背景下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轨迹,并探讨其在贬谪文化史与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南朝贬谪制度与文学研究》(订购)
孙雅洁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南朝文人流贬为研究主题,探究这一时期贬谪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全书从文献考订及本体研究两个层面出发,全面理史料文献,细考官员流贬经历并编年系地,从制度发展、政治图景、士族门户、文化变局、时代精神、文学流变等方面提取这一时段贬谪文学的特性,力图整体呈现南朝贬谪文学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地位。

《唐代贬谪制度与相关文体研究》(订购)
段亚青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制度与文体研究为切入点,前半部分结合“礼”“法”“权”三大因素,考察唐代贬谪制度的全貌及其操作过程,尤其注意将制度研究中静态的条文章程与动态的具体操作相结合,分析制度与人的互动。后半部分着重研究与贬谪制度相关的两种公文文体:一为贬谪制诏,一为贬谪官员谢上表,两种文体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贬谪制诏体现出贬谪的权威性及其背后的礼制文化旨趣,贬谪官员谢上表则是被贬官员的心灵剖白,传达着士人对皇权政治的恐惧与依恋。两种文体完成了贬谪这一动作的闭环,更交织出一幅士人与皇权互动,逐步树立自我人格的生动图景。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订购)
尚永亮 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借助历史-文化分析、定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方法,全面考察唐五代340余年间的逐臣状况及其时空分布、文学创作,而对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神龙逐臣,盛唐张说、张九龄、贾至等荆湘逐臣,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元和逐臣,晚唐钱珝、吴融、韩偓等乱离逐臣以及逐臣别诗等,分别进行深入研探,既揭示各期逐臣的心理特征和文学风貌,又比较分析其间异同和贬谪文化的嬗变,以期较完整地勾勒出唐代逐臣的心态史和创作史。

《北宋前期贬谪文化与文学》(订购)
赵雅娟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北宋前期贬谪文化与文学为研究对象,将贬谪制度与贬谪文学的研究相结合,注重考察北宋前期贬谪制度之制定、实施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以及受此影响所形成的贬谪文学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通过对北宋前期王禹偁、欧阳修、苏舜钦、范仲淹等人的贬谪境遇及文学创作的具体分析,揭示北宋前期贬谪制度、文化与贬谪文人主体精神之重塑、政治节操之作成间的关系,并对此期呈现的“道”与“位”、“进身”与“行己”诸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清代流人文学研究》(订购)
朱春洁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清初至清末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为轴线,在史实考证、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文史地结合等方法,系统呈现清代流人及其作品时空分布的整体样貌。同时选取初期的遗民流人、前期的科场案流人、前中期的文字狱流人、中后期的中西冲突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历代流贬文学发展的视野下,借助文学地理学、身体文化学等视角,依托戏剧影视学提出“记忆剧场”“文本影像”等新理论,挖掘清代流人因时局变化、地域变迁而呈现的多元书写和复杂心态。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