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屋与木屋:高棉建筑研究及保护谱系(19世纪末至今)》(订购)
伍沙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以来高棉古迹(主要分布在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时间为9—14世纪的古迹)建筑研究及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及现状,分为三大历史阶段详细阐述:第一阶段为二战之前的研究及保护活动,第二阶段为二战之后的研究及保护活动,第三阶段为1993年之后的国际援助保护与修复活动。其中重点以中国与东南亚建筑文化相互联系为主线,梳理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及未来研究可行的方向。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建筑史、艺术史、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专业从业人员、在校学生,建筑艺术爱好者亦可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的出发点是提高中国对高棉古迹既往研究的认识,将中国关于吴哥古迹或高棉古迹的研究及保护工作置于与国际同行共有的语境及前理解下,加深对现有研究及保护工作的认识,为寻求后期研究工作的创新点、与国际同行同场竞技、更多地展示自身研究实力做准备。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棉古迹,本书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前吴哥时期、吴哥时期的高棉建筑研究及保护。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可以总结如下。
(1)本书是高棉建筑自发现以来150多年的研究及保护工作的宏观总结,更加关注高棉建筑、艺术与保护,系统梳理了其研究成果。不仅对茶胶寺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填补了国内关于高棉建筑及保护情况的研究空白。
(2)本书详细梳理了高棉建筑百年来保护修复的历史,回应了国际社会古迹保护进程的重要转变,揭示了代表吴哥古迹的保护观念以及方法的原物归位法从初次使用到在高棉建筑上的适用性探索,说明了科技在保护领域的发展,以及21世纪保护与修复工作转向遗产整体管理的历史发展规律。
(3)对高棉建筑及艺术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后,得到重要启示:高棉艺术研究同样反映了西方艺术研究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上半叶,艺术研究更倾向于艺术风格的研究,下半叶关于艺术的图像学研究则不断增加。本书同样按照研究倾向的转变进行历史分期,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4)高棉古迹地处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家,之前高棉建筑的研究对国内学者来说不具备研究条件,也并不那么急迫,茶胶寺保护与修复工程为吴哥建筑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研究团队曾前后10次前往柬埔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绘仪器对茶胶寺进行了全面的测绘、调查及记录工作,获得了茶胶寺的第一手资料。茶胶寺建筑及复原研究是国内目前关于高棉建筑最深入的研究个案,1993年,多学科专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将正处在草创期的GIS技术引入吴哥古迹的保护。在二期茶胶寺保护与修复工程中首创性地引入BIM/BLM技术用于遗产保护的建筑信息的管理,是在吴哥古迹遗产保护和管理中另一个技术革命。
作者简介
伍沙 女,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东南亚建筑及保护研究、中国南方风土建筑研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建筑文化交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重点基金项目1项,于《建筑学报》《建筑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