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订购)
教育科学出版社
班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学科重建的奠基者,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他对共产主义有执着的追求,植根中国教育热土,思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提出了丰富的原创性德育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心育理论、班主任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一书通过记录班华先生与师门弟子的对话,呈现了班华先生的生活与教育经历,串联起了他在成长与从教生涯不同阶段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主题。书中的对话内容深入浅出,揭示了班华先生学术思想中的深刻内涵与实践渊源,为读者了解新中国第一代德育学人的学术人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精彩书摘
我对道德教育的理解
孙(彩平):实际上,我们前面聊到了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
班(华):教育的道德和道德的教育。
孙: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校园的设置、学校氛围甚至教师的言行当作道德教育的潜在课程。但是呢,也有一种说法,认为moral education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道德的教育,一个是道德教育。老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班: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道德。这两个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就不可能达到。我觉得是这种关系。教育本身不道德,怎么培养有道德的人呢?不道德的教育活动(比如造假)只会把人变坏。这是一种“反教育”,比“不教育”还坏。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生活教育”,生活本身有教育的含义、价值在里面。生活应该是道德的,(教育)生活不道德就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自觉的影响叫道德教育,不自觉的影响也是一种影响,是无意识产生的影响。

▲班华先生常在这张桌子旁给学生上课、指导论文、谈心
孙:那可不可以说显在的道德教育、潜在的道德教育?
班:这个当然可以说。有隐性教育,就是潜在课程。有显在的,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而且学生也意识到了。潜在的课程,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我认为,既称是教育,作为教育者来讲应该是意识到的,受教育者不一定意识到。
孙:潜在课程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不一样的?
班: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教育者不知道无形中给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了,但这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所以是一种隐性教育,杜威叫它“附带教育”,或者“教育的附带结果”。还有一种就是有意识的,教育者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对学生而言的)潜在课程。学生不一定意识到要达到什么要求,但是学生经历了,就达到了教师预期的要求。德育,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践行的问题,是做的问题,而不是只靠说、靠认识。
孙:您的意思是说道德是在做的过程中习得的,还是说道德最终要表现为行为?
班:两个都行。不表现为行为的怎么能叫道德呢?是不是?应该是行为表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不出来,停留在道德认知上,那教育就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
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渗透还是挖掘?
孙:老师,下面我们谈谈德育学中的具体观念问题。在您的《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这篇文章中,您考虑的是首先让教学这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也见到其他说法,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有一种说法是“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您觉得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一样?或者哪种说法更合适些?
班:我觉得“渗透”一说不合适,在我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渗透”就是教学本来没有道德教育因素,要从外面渗透进去。实际上任何理论知识都蕴含某种价值倾向,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所以用“挖掘”或“发现”比“渗透”要好一些,表明原本就有。
再补充一下,为什么要把教学当作道德事业来做呢?实际上,教学本身就是道德事业,只是很多年来,人们把教学当作智育,将其仅仅当作传授知识的形式。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或误解。这个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你问凯洛夫,他也不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他也讲教学的教育性。凯洛夫的许多理论体系和理论阐述让人感到教学就是在传授知识。
比如他非常强调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熟练技巧,但是他的整个(教育学)体系中就没有智育这一章。所以过去我们的许多教育学教材章节设计就是这样:讲完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后,就讲教学,下面有德育专章(名称不一定是这样,可能叫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然后是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唯独没有智育。所以,很多人就不自觉地把教学当作智育,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实际上,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所以,教学本身也是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如果讲“渗透”,会造成一些错误的认识。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这种思想(指前面的“渗透”思想)的影响,要在教学中外加一些东西,好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地理课中讲到中国台湾(这是应该讲的,台湾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讲到台湾产蔗糖,老师就加个“政治尾巴”:“台湾是我们的美丽宝岛,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实际上这是有些拙劣的。为什么要统一呢?因为台湾产糖。如果不产糖呢?台湾产糖和祖国统一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把思想问题简单化了。为了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穿靴戴帽”。这就是“渗透思想教育”导致的问题。因为有这类问题,所以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学内容蕴含德育,教学本身就是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美育等的组织形式,不用非得给教学“穿靴戴帽”,进行思想政治渗透。
孙:实际上这涉及知识观和教学观的问题,教学本身所承担的功能就包含道德教育,不需要额外加入东西。
本文节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