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江西高校出版社《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江西高校出版社《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评介
杨爱华
2004-04-29 11:31:18  来源: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就说:“对人类文化史来说,我想像不出能有比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更重要的题目。”借助于造纸术和印刷术,古希腊文明的火种得以保存和流传,近代科学以至近代文明得以在欧洲兴起,整个人类文明因此才得以摆脱中世纪的宗教枷锁而大踏步地推进。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比尔·盖茨则声称:“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将像谷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以及随着现代科技革命而成长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改变了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和模式,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文明传承的工具和模式,也凸显了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在《科学与大众媒介》中说:民主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如果大多数公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民主社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和威胁。
 如今,科技传播不仅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即让社会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科技传播中的信息检索和甄别的问题。20世纪以来,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加。因此,信息的检索和甄别对于科技传播的进行意义十分重大。OECD的研究报告指出:“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的信息,识别信息的形式,理解和释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艺,所有这些能力日益显得重要。”认真地研究科技传播工具和模式的新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理论和操作性问题,就变成当代科技传播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林坚博士的新著《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迎难而上,立意高远,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就科技传播过程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当代科技传播工具和模式转化的历史进程,而且深刻地思考了科技传播工具和模式的转化所引发的种种新问题。作者首先高屋建瓴地概览了现代科技传播的总体图景,分析其基本结构、目标选择和现实影响。接着以“书山报海留印迹”、“音像媒体传电波”、“网络媒体开信道”为题,系统追溯了科技进步对传播工具与模式变化的实际影响过程。然后,笔锋一转,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具体心得,全面地讨论了科技传播中的主体和受众问题、科技传播过程的全球化问题与文化整合问题、信息选择问题,等等。全书史料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理论、历史与现实相互参照,多视角、多学科融为一体,堪称科技传播领域中创新之作。
 可以预料,现代科技革命的巨大力量还会向我们提供出更高超的科技传播工具,将使科技传播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但同时也将凸显出科技传播的独有价值和精神力量。没有恰当的科技传播理论和高效的科技传播体制,就不可能有很高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持续推动力量。这或许是本书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8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