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文献学教材——评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部特色鲜明的中国文献学教材——评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
盛莉
2004-06-28 15:41:42 来源:
由张三夕教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部旨在推动高校大学生加强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教育的教材用书。该书循序渐进,继释清“文献”一词的来历、含义和“文献学”这门学科的功用后,对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检索以及出土文献的整理均有分章详尽论述。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的根基之学,掌握文献学是我们阅读整理传统典籍、开启中国古人文化心灵的第一把钥匙。然而,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因为院系体制的调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文献学课程在高校本科生阶段受到普遍忽视。近年来国内高校虽开始重新重视这门古老的学问,纷纷开设文献学课程,但迄今还没有一两部像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学史等学科那样相对统一而适用面广的本科生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书35万余字,由主编张三夕教授约请国内文献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撰稿,采取先集中讨论后分段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其中前言、导论和第一章由主编撰稿。和国内几种同类文献学著作相比,该著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博采众收,精简扼要。
几千年浩瀚文献,要从中梳理出学习古籍文献的简单脉络可谓不易。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合撰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以列举史实范书的方式简单介绍了有关文献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刻印的几个问题,然所论不免简略,内容也难成体系。80年代初,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著《中国文献学》一书由中州书画社于1982年出版,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文献学的源流发展,立论新颖精辟,内容丰富详尽,是当时文献学著作领域里的杰出作品,其思想体系对后来学者多有启发。然而张先生的这本著作在内容编排上亦有一些遗漏之处,如“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编中对古代纸书的装式知识即疏于介绍。此后,同类文献学著作亦纷纷涌出,但内容编排各成一家,或失之太简,或失之太繁,作为高校本科生的入门之书均有不尽人意之处。相比之下,张三夕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内容组织上表现出博而精的特点。该书集诸多同类概述中国文献学发展的著作之长,内容编排得当,丰富而不失于宽泛,精深而不失于玄奥,简明而不失于浮浅。书中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检索以及出土文献整理的十个章节基本囊括了中国古典文献学最主要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全”中求“精”求“简”,有的章节在编写者开始编写或经过编写者集体讨论后就被放弃了,如初稿提纲中“古典文献的典藏”、“地方文献的利用”两章经专家们斟酌之后终被删去。内容篇幅经过精简压缩,便可更好的为初学者服务了。
二、着眼时代,新见迭出。
随着时代学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自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记,这在张三夕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书在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中对“电子”这一20世纪新出现的文献载体作了专门介绍,据笔者孤陋寡闻,这是迄今诸多文献学教材中首次论述“电子”载体。第九章“古典文献的检索”亦辟专节讲述了“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其中《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国学宝典》v7.0版等大型光盘数据库均是众多专家学者近几年新近研制的高科技产物,极大地方便学者们的查询检索工作。该书对网络数据库里的著名古籍检索网站也一一予以介绍,除列出网址,还讲述了在这些网站上如何检索的方法。读者只要阅读了上述内容就可以自如学会用电子检索的方法来查询古籍文献了。此外,第五章“古籍文献的辨伪”中“辨伪活动的历史”一节亦增设了“当代辨伪的发展”这一内容,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整理,学术界对一些伪书开始重新思考,辨伪活动被纳入整个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融入了许多今人的新理念。
三、学子本位,叙述晓畅。
作为高校教材用书,服务师生是本书的宗旨。从编写体例上看,每章结束处均附有思考题、练习题和进一步阅读书目,以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书中凡涉及解释古籍文献专业知识的地方几乎都举出史实例文相参照,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更不吝繁难,结合例文一一予以解释。如书中讲述古籍文献注释名类及其术语时就举出传、注、训、解、笺、记、诠和释、微、隐、章句、集解、义疏、疏和正义、音义、直解等十七种常见古籍注释名类,每类后都列有例书归类参照,最后更影印《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秦风·蒹葭》里的首章来讲述序、正文、传、笺、疏的形式,这在其他同类著作中是很难见到的。在语言方面,编写者亦互相吸收借鉴,文风平实稳健、通俗晓畅,无深晦生涩之语和过多文言虚词助词,叙述情感丰富,讲述口吻多采用“我们”一语,时做比喻,颇有娓娓道来、平易亲切之风。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意义正在为我们所进一步认识,伴随着各高校文献学课程的不断开设,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文献学的专门教材问世,但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这本《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前无疑起到了特色鲜明、惠泽师生的作用。据了解,本书出版不到一年,已有十几所知名高校使用本教材,普遍给予好评,此书也是西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校今年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本书的价值由此不容忽视。当然,本教材也不无改进之处,如全书校勘虽然很精,但仍有个别文字失校,作为文献学教材我们应该严格要求。有少数练习题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也有再调整的余地。我们相信,此书以后若再版,经过必要的修订,会更加精益求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报2004年第一期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