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历史观念的重塑——读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 文史地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文史地理
历史观念的重塑——读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作者:李宏图
2004-06-28 16:37:36  来源: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与“西方”联系在了一起,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西方列强”的参与。因此,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殖民侵略与本土反抗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造成了当某一事件发生后,对它的解释却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历史事件是单一的,而历史学家的理解却是多样的。我们看到,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自身的文化偏见出发来解释,而中国历史学的解释又带上了某种“政治”的色彩。具体到义和团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来说,西方学者把义和团运动描写成为可怕的“黄祸”,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一方代表了先进的“文明”,另一方是落后的“文明”;而中国历史学家则从帝国主义侵略的视角把义和团战争看作对帝国主义入侵的必然反应。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观下,无论从中西的哪一种视角来看,义和团战争都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直坚持,历史是今人与过去的对话,这种每一次的对话都体现着历史学家的思想观念,也反映着历史学家所处时代的特定观念。难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回到义和团的历史解释来说,历史学家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如此的历史观,但在这种历史观下的历史解释难道就是真的历史?尽管历史已经无从复原,这样对历史的解释难道就能让人们信服?建立在这样中西对立基础之上的历史观难道不需要重新反思?
 如果对隐含在上述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解释后面的这种历史观进行解剖,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历史必然性的历史观自然妨碍了对义和团战争起源的公允的理解,正如《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相蓝欣所说,缺乏超脱、公平和跨国度的研究。而在跨国度地对多种资料进行分析后,这段被偏见所笼罩的历史经作者之手凸现出了它的另一面,尘封的档案资料告诉了我们被长久遮掩的历史真实。这就是作者所得出的结论:决定义和团战争起源的不在义和团本身,而在中外关系:在中外关系中,由于中外双方在交流上的一系列误解和由此引发的偶然事件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种误解具体表现在,各国外交官与清廷的沟通存在着误解,同时外交官与本国政府的沟通不够及时导致了外交官在处理事务上的随心所欲。因此,义和团战争并非以往所说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实际上战争不是不可避免,而完全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偶发事件。正是在档案资料的细致梳理和分析中,作者不仅颠覆与解构,而且也超越了以前的文化偏见和政治神话支配下的历史观:历史没有什么必然,历史的解释也不是要找寻或者论证所谓的规律,相反,历史是在无数偶然的交错中生成与发生。
 颠覆与解构并不是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是要在这样的努力中重塑新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并且,在这种重塑中,不仅是为求得历史的新解释,更重要的是站在中外关系和中西方互动的高度思考在现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要从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的历史解释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以及我们如何避免因为我们自身的错误而酿成的大祸。这就是作者在该书的最后一段话所留给我们的长久思考: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一个衰落的中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21世纪,我们也有可能看到西方对崛起的中国再次判断失误。我们只是希望义和团战争的惨痛历史不会再次以另一种方式重演。我想,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多年来要执著地研究这段历史,以及对这一历史意义深入挖掘的原因了。同样,这也是本书,这样一个对个案的研究在当代风云际会的世界中所格外具有的意义。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6-1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