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关于《新资本论纲要》的对话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关于《新资本论纲要》的对话
2004-07-12 14:00:11  来源:  
 
马庆泉(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知识劳动驱动的资本

 劳动驱动资本这样的体制听起来冒险,那么,怎么来建立?我认为,西方也困惑,困惑在哪?尤其是,去年以来,大家看到,报纸上、网上西方大的企业出了许多大的财务丑闻,这些财务丑闻,表面上是财务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导致的表现,所以,我感到西方制度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力资本理论开始把人力资源提升到十分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对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当然,能不能实现一种革命性突破,那另说了,但是它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基础经济理论里面,没有给出应有的,充分的体现,我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基础理论的研究中间,来关注、来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
 下面我再讲一个意思,这本书我怎么评价,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上,做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探索,表面上好像非常极端的,非常激进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个表面的现象,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讲,我自己提出的这些理论上的认识,我觉得是一种适合我们国家机制改革需要的一种理论,因为我感觉到我主张的是一种社会和谐,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力的源泉。我认为,生产力是一个强大的源泉,而在各个生产要素的和谐的关系中,这才能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所以说,在这个小书里,我强调各个要素的和谐、和各个生产阶层的和谐。我设计的企业制度的模式,很强调这种和谐的机制,我甚至提到无权的权力和无权的制衡,有一个普通的机构,从股东会,董事会中划分出来,社会的,公众的,社会效益、分配方面的监督和制约,所以,我想,我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建立一种知识劳动驱动的资本,这样一种和谐的企业制度模式,和谐的社会模式,作为我们国家将来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动力。

李连仲(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理论要在实践中发展
 研究经济理论重大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们完善、丰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就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马庆泉的《新资本论纲要》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建树。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我们现实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弄懂了劳动价值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研究怎样深化的问题。财富像源泉般地涌流,什么条件财富怎么才能像源泉般地涌流?什么条件能做到?假如说公有和私有混合在一起,混合经济是公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那存在民营经济的股份制度不是公有实现的主要形式?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来研究来回答,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这些问题的完成,需要理论工作者作艰苦的工作,一个要研究马列理论,一个要研究西方理论,一个要结合中国实际。我认为,马庆泉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这本书,既是马庆泉的学术成果,也给我们同行提供了一个借鉴,所以说,这本书的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有创新。

王国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马书“三新”

 感觉这本书“新资本论”这个新,第一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进行探讨。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政治经济学探讨以后,大概到90年代,这方面就有了很多对政经学不很感兴趣的说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现在重新来探讨一些政经学的基本概念,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探讨,应该说中国碰到了许多事,需要用这个来解释。第二个 新 ,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认识,这新的见解和新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第三个,一个非常新的方式,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在中国哪怕在外国研究政经也没有采取这种方式,非常新的一个结构,给人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太容易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比较通俗。本来,说句实话,作为教科书,本科生读都读得很累,考试虽然背下来考了,但是并不理解,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谈,就非常好。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坚持与创新
 我觉得我们现在虽然强调繁荣社会科学,繁荣社会科学要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庆泉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是比较深厚的,他真正把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搞清楚了。我觉得马庆泉同志的基本的观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行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进行一些发展,进行一些自己观点的阐述。我说是不是可以用“马庆泉和马克思的虚拟对话”?因为它不是实体对话,它确实是个精神上的,学术上的虚拟的对话。整体来说,我们人大出版社,能把这个书出来,也说明我们人大出版社的编辑、领导还是有创新意识的。

黄泰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学研究的新风格

 对这种书我有三方面的感觉:第一,这本书体现马庆泉博士很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其中涉及了许多资本论和其他的最基本的价值理论和其他生产要素理由的基本观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解释。第二个方面,在这个书当中也反映和体现了马庆泉同志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这当中有很多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在很长很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经过非常痛苦的或是很深思熟虑的考虑以后,提出来的。在他形成初稿的过程当中,感觉他写的过程中非常痛苦,哪怕下笔都非常痛苦,这其中,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实践当中的有些最深切的触及到灵魂的东西的痛苦,这是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马老师是当工人,当工人时,是个纯粹的劳动者,然后,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生毕业之后,当教授,成为一个知识劳动者,然后又下海,到企业,是个高级打工仔。单纯在学校的话,他可能就体会不到那么深刻,如果单纯在商界,他没有那么深厚的功底,他也上升不到那么高的理论高度去思考,所以,我觉得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中,能形成这种比较新颖的、系统的、独特的观点的,我感觉这是比较明显的一点。第三点,我觉得这本书在我们纯粹的经济学当中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为我们经济学研究带来了一种比较新颖的风格,在这方面,我应该好好学习。

魏杰(清华大学经管院教授):
 解释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关键
 老马这本书我看了以后,我首先有三个感想:一是庆泉同志的历史责任感非常强,本来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我们思考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经济学界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经济学界现在比较浮躁,“浮躁”得已经没法用语言比喻了,结果,应该完成的责任,都没有完成。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经济学界沉下来,思考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问题,但是,说老实话,我们经济学界现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很少。第二个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学风非常好,你们翻一下这本书,他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没有任何拉大旗做虎皮的感觉,因这本书的整体行文和思想的产生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风。第三个感想,就这本书而言,有他自己独特的创新思路,我现在担心,许多人不一定理解老马的这个意思,他其实是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独特的创新思路,他这个创新思路,虽然谈的都是知识在价值中的地位问题,我看了一下有两个:第一个,他对知识在价值中的地位,他是把知识在价值论中的地位的评价问题作为突破点,而且引进了市场评价标准,把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市场标准结合起来,这是最难搞的一块,这是知识价值的创造;把知识价值的创造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界定为市场标准,和市场经济非常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个解决方法,才导致他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我感觉他那个理解为知识在价值论中的地位创造了标准,这是他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思路所在。第二个,他的创新思路,就在于他把知识在价值论中的地位和财产制度、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企业问题,我看他对西方国家企业的变迁已经琢磨的很透了,他已经注意到问题的实质了。把企业制度和财产制度结合起来思考价值问题的人,应该是做的是最对的,价值离开财产制度和企业制度根本谈不清楚,或者不能想办法使马克思主义再发展,他把财产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变迁和知识在价值中的作用充分地结合起来,这个思路是对的,所以,我想我们谈价值理论,谈到知识问题的时候,都在谈,但是真正从这两个要点推进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我看了这书以后,我深深感觉到,老马他有自己的思维趋向,他的这两个思维刚好抓住了解释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最关键的地方,所以,当把知识引进价值理论以后,他马上思考和讨论这种知识在价值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种机制是什么,他能够推到客观的经济上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资本论纲要》马庆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16.00元)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07-07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